第七十三章节.倪小宇的展望(2/2)
不是指今天的“诗歌”
、“礼貌”
和“音乐”
,”
诗、礼、乐”
是指文化传播的方式,诗记载着文化的文字载体,例如《诗经》,礼是文化传承的礼制,其中最重要的师承,这个师是答疑解惑的师,“乐”
是指喜悦,我们知道工巧学可以获得利益的欢喜,学人乐此不疲,学习圣学思想“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也会带来‘欢喜’的觉受,例如清安,禅宗的证悟,解脱乐,这是法喜,没有法喜怎么知道圣学妙用呢?
没有法喜怎么能坚持学习,坚持身体力行呢?
所以,这句话翻译为“圣学思想靠文字载体记载,需要通过师承礼制,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觉乐,才能称为成功”
,注意,这里没有欺骗的含义。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是说“让百姓去做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种小鼻子小眼睛的“机巧”之术是术,而不是道义,不是孔子讨论的事情,其中“民”字不是指官本位的“民”,是圣人视角下的“民”,官本位的“民”指百姓,圣人视角下的“民”可以理解为“天下人”,包括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是明白道理的君子,就可以任由其发展,如果不是懂得道理的君子,就要告诉他们君子之道”,同时,因为圣人言教,一边教育百姓一边教育管理者,这句话对管理者而言,就是“当人们同心同德,就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做,当人们不能同心同德时,管理者要知道为什么,然后调整自己,重新获得大众信任”,不是愚民之术。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这里孔子举例,好勇斗狠且疾病贫穷,就会乱,作为人,没有人应有的仁义礼智信素养,这种缺陷严重了,也会乱的。没有说“不可以告诉百姓”的意思,恰恰是告诉大家,如果不开启民智,社会很快就会乱的。
例如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是指普通的知识,这个“学”是“圣学”,指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孔子发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也是“中庸”智慧,也是张载横渠四句中的“为往圣继绝学”中的“绝学”,也是王阳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也是老子的“道”,也是佛陀的菩提心。
“时习之”更不是反复复习的意思,是把证悟的智慧“知行合一”养成日常习惯,就是禅宗的“二六时中不离道义”、“行住坐卧皆是它”、“吹毛用了急需磨”的“习惯”。
“不亦说乎。”,现代译本都是“?”,但是据考证,孔子时代没有问号,这句话不能按照“问号”解读,它的意思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学要时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学要时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岂能只是嘴上说说?”,非要用问号翻译,反问也可以,但是意思不能错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孔子所指的朋友,是来问道的朋友,那么问道的朋友来了,对于传播“圣学”人来说,当然是高兴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谁不愠?谁不亦君子?孔子不会说自己的,这个不愠的人是指问道的人,他即使没有听懂也不气馁,继续努力的人就是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