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79章 另一种形式的移民(1/2)

仁武朝之后的大明皇帝,权威最盛的时候,多半是在位十几年之后。

完全接管了大明皇帝的所有权力,也有能力控制和使用这些权力的时候。

但是办事最利索,命令效率最高的时候,却大概率是刚刚登基后的这几年。

太上皇仍然健在,但是已经彻底放权,但是仍然提供眷顾和咨询。

太上皇一代的最高级的臣子,也按照两代皇帝的意思选择直接退休养老,或者放权之后转化为咨询顾问,然后再逐步淡出朝堂。

新皇帝认可的臣子,正在迅速的得到提拔。

新一代的臣子们,要向新皇帝“投效”,然后才能得到提拔,跻身最巅峰的大臣位阶。

以前朝代的皇子和臣子,通常都是在皇子觊觎皇位的过程中,接纳臣子的私下投效,好为了谋取皇位和从龙功臣而努力。

大明仁武朝之后的皇子,只有作为储君正式登基后,才会接受新一代臣子的公开投效。

投效的方法很简单,就看这些臣子给不给新皇帝办事,能不能办事,办事积极不积极。

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还是主动的献计献策,解决困难把事办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新皇帝的某些命令,跟某些臣子代表的利益群体相悖,臣子们通常也不会直接与皇帝冲突,而是选择隐忍几年再说。

跟新皇帝磨合相处几年,互相认可和熟悉了之后,再想办法从别处争取利益。

而新皇帝掌控了局势之后,也会稍微放纵信任的臣子,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鸡蛋和豆子啊。

如果这时候抵触新皇帝的命令,有可能会被新皇帝认为,这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自己,甚至是在给自己下马威。

我这是刚刚继位,我父皇还在呢,你就给我下马威,父皇要是没了你不得天天骂街?

然后这种臣子就可能会被打入另册,很大概率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次晋升,没机会进入世界上最顶级的权利集团了。

所以这个时候,新皇帝通常可以,也会故意不经过内阁、御前会议讨论,直接下达一些比较特殊的命令,解决比较特殊的问题,也是在验证自己的权威。

朱简炎这几条命令下去之后,相关部门的大臣们都是心情复杂。

这些命令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大了,执行起来困难也肯定是非常高的。

但是,也不是办不了,皇帝也给了足够的缓冲期,给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而且,这种政策不是突如其来的政令,而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政策的继续强化。

限制奴仆的使用政策,是从仁武朝开始,就始终在不断加强的。

从世祖皇帝开始,每一代皇帝都会在奴仆上做文章,都会进一步限制奴仆的使用和流通。

每一代的皇帝也都不特别的激进,没有人想要一步到位,都在用钝刀子割肉。

五代皇帝这么坚持不懈的维持了一百多年。

首先是禁绝大明人为奴。

其次是实现奴仆登记制度,从而彻底杜绝任何形式的隐户。

然后限制可用奴仆的族群。

接下来限制不同身份阶层持有的奴仆的数量。

到了太上皇朱仲梁在位的时候,又进一步收紧了奴仆贸易政策。

皇孙朱靖垣禁绝了墨族奴仆输出,还提出了彻底废奴和衣锦还乡,返祖归宗的处理方案。

现在,在朱简炎这一代,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了。

朱简炎要在大明本土彻底禁绝奴仆。

在这个时间做这个决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现在大明缺少人口,新拓之地缺少移民。

而大明本土的奴仆至少有两千万人以上。

这都是被调教好的顺民,肯定比新招纳的土人容易管理。

不过策略仍然是尺进寸取,仍然留了足够的余地,没有彻底的无条件废奴。

还允许藩国继续持有奴仆,也允许带着奴仆移民特定的藩属国。

反正目的都是移民,奴仆的主人带着奴仆自己移民出去,朝廷其实还省心了呢。

愿意交出奴仆的,也是采取朝廷赎买的方式,移民最确认的地方当奴工、奴军、妻妾。

这本身是长期政策的延续,有顺应了当前的时政需求。

就算是已经相处融洽的君臣,最多也是稍微扯皮一段时间。

争取一些更好的补偿条件也就接受了。

现在新皇帝登基不到两年的情况下,朝中大臣正在迅速更替的情况下。

条件也不用争取了,只能直接照办了。

熟悉历史的老人,都忍不住在心中感慨,大明皇帝的政策方向,始终都高度一致。

在限制奴仆这一点上就是如此。

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后续的某个几乎默认的继承人,肯定还会继续限制奴仆的应用。

因为他已经提议过直接废奴了。

很多大臣都明白,奴仆贸易和奴工已经彻底没有前途了,还是继续发展正常实业吧。

航空和造船应该都是好的方向。

现在的两代皇帝都支持,几乎默认的下一代继承人,那更加是强烈支持。

开放民间造船业是他推动的,新一代军舰是他主持设计的,航空工业协会是他组建的。

这就是未来的长期的政策支持方向。

朝中大臣们也没有深入的交流,因为现在朝中局势还比较混沌,派系和利益还不清晰。

尚书、大学士们默默的观察自己的同僚,确认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反对和质疑之后,也就在心中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然后非常有默契的去做事。

各个衙门内部都开始开会,朱简炎这个皇帝没有召开御前会议,但是部门不能不开会。

得把消息和风向放出去,得让各级的官员沟通内外。

礼部衙门的会议室里面,礼部尚书黄钺下发了皇帝的命令,简单介绍了之后最后说:

“陛下心意已决,我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思,当然也是与陛下完全一致的。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得执行,诸位回去提醒和警告各方面,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当然,诸位也可以对自己的亲朋故旧们放出话去,让所有人都不需要过于担心,朝廷会给出相对合理的补偿的,赎买的价格也会尽可能合理。

“但是,也不可能达到市场售价和他们花费的代价,否则那就不是赎买,而是采购了。

“实在接受不了,可以安排家族子侄带着奴仆迁往藩国,或者干脆居家移民。

“最后重申一遍,这是大明朝廷中枢的一致决定,决议本身已经不容改变。”

礼部官员全都老老实实的答应着,没有人站出来顶撞和质疑黄钺。

只是有人询问了一些细节,有人确认了一下消息的真实性,探听了政策的力度。

黄钺少有的保持着严肃的表情,依次做了最为严肃的回答。

黄钺的态度,让礼部官员们都认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肃程度,都只能默默的接受了。

这是朝廷中枢已经决定的事情,没办法接受就只能辞官或者造反。

黄钺比太上皇小了十岁,在太上皇退位的时候刚满五十五岁,还不到退休的年龄段。

今年五十七岁了,但是身体仍然非常硬朗,也已经基本确定要继续留用了。

这个年龄的臣子,一旦在这个时候被留用了,往往能够超期任职很多年。

未来还会继续长期主持礼部工作,也就得继续努力工作了。

黄钺传达和解释完了政策本身之后,开始主持自己衙门的工作:

“我们礼部掌控着大明的喉舌,务必要全力为政策执行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来讨论执行方案,我们礼部应该做哪些事情……”

这一天下来,各个衙门都在开会。

开会结束了之后,各级臣子回家,又在晚上参加了各种聚会。

黄钺自己也参加了一场私人聚会。

参加这种级别宴会的人,全部都是京师新城的名流。

除了富商豪族之外,还有一些报社的人。

拥有大量奴仆的家庭也是非富即贵,跟这些人是高度重合的。

黄钺参会的时候,已经把消息放出了一些,所以现在这些人都带着心思。

在曼妙的歌舞声中,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在宴会上心不在焉的闲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