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内部的阴谋(1/2)

泗州被奸细搞得焦头烂额,海州完全与泗州相反。

开始海州的奸细,嚣张到在大街上贴传单。

在中原义军的严厉打击下,几乎消声灭迹。

此时在海州城军中主营,几百个海州中高层汇聚,商量最后出兵事宜。

在主帅位上的耿京长长松了口气,争论这么多天,开始许多人都反对由李铁枪带兵,去与刘病愈汇合。

现在的海州,已是他们的大本营,要不然他将会亲自领兵前去。

还好张安国、韩庸两人出面,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总算让大多数人同意由李铁枪带队。

不过话还没转到正题,一个瘦高的壮年男子站起来,又是一轮炮轰: “山东义军自私自利,竟然独自派人去南边联系。

如今接受南边朝廷册封,为其正名。

以后的威望远在我们之上,谁还会来投我们?

以前贾大人来投时就说过,派人去南边联系。

结果只派人到南边转了一圈,连临安城也没进,被人捷足先登。

这是我中原义军之耻,这么多人,还没有山东义军那几个人有办法。”

众高层被这个壮年炮头说得很不好意思,以前贾瑞初投时,让他们去南边联系朝廷。

结果派去的人不得力,只在那里打听到一些情报。

最后大家可能被合并的事耽搁,竟没一人再提。

耿京轻咳两声说: “山东义军能册封,说明朝廷不排斥大家,谁先谁后都不重要。

这次那位舒公公,应该仍会从海州走水路,到时候我们派人和他一道去临安,上表向朝廷讨封。”

“大将军说得是,”

现在大家的称呼已经改变,不再称耿京为大首领,韩庸接道: “晚封也有好处,这次我们派一万二千人,去解前方之危。

加上以前的功劳,所受的封赏只会更多。

前方的事不能再耽搁了,今日选好出征之人就得出发。”

耿京颇为感激地看了韩庸一眼,现在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他这个首领当得也越来越累。

不从其它方面想,他也愿意将所有人交给刘病愈,让对方去头痛。

幸好韩庸虽反对合并,很顾全大局,为他分忧不少。

“我的意思是由二弟领军,贾大人、张安国、常旺海三位将军协助。

另派郑风平、熊海生、付飞、韦康等人一同出征。

分出一万两千人,我们尚有两万三千兄弟,守城足矣。”

耿京没有说完,他派的这些人,多数是义军中武艺高强之辈。

虽说他想合并到刘病愈队伍中,心里不想让刘病愈小看。

就算只为争一口气,也要打出气势。

韩庸和张安国对望一眼,张安国起身说: “大将军,我要是去,怕是发挥不出几分实力。”

耿京一时没听懂,韩庸解释: “大将军,张将军说得是。

这次与山东义军兵合一处,总要推选一个负责人。

到时候是他们负责,还是由二将军指挥?”

耿京呆了呆,他一点没考虑到这方面。

韩庸说得不错,到时候兵合一处,当然是由刘病愈指挥。

就算刘病愈推辞,李铁枪也不可能与对方争指 挥权。

要是派张安国这些不愿合并的人去,难免会闹矛盾,到时候阵前分家都有可能。

这种事是军中大忌,耿京正色说: “我们暂时不议论合并之事,我先说好,此次关系到我大宋安危、众弟兄的性命。

两军合并后,应该是刘将军指挥大家。

谁要是不想去的我不勉强,要去的可以自愿报名。

二弟,你觉得如何?”

坐在左首的李铁枪看了对面的单钰一眼,对方朝他微微点头,起身说: “大哥的安排我没意见。”

没人想带些刺头去,免得到时候大家尴尬。

很快陷阵太保付飞站起来: “我愿随二将军一道出征。”

“我也愿意跟随二将军,”

一个脸黑如炭、肩宽背阔的壮年男子回答得更干脆,很快有小半人站起来附合。

这些自愿加入到出征队伍中的人,全是愿意接受合并的中高层。

耿京十分欣慰,对于一万两千人的队伍来说,有一百多人带领出征,已经足够。

他看了眼左边的贾瑞,对方没有站起来的意思,想了想还是将派贾瑞出征的想法打消。

他的想法取消了,有人仿佛知道他的心意,替他问: “贾大人足智多谋,贾将军更是勇猛非凡,何不一同出征,也为我军多增添一分胜算?”

贾瑞有些尴尬,他也想出征。

这次出征和以往不一样,是直接与大宋军队联合。

所有的功劳,都会被朝廷看在眼里。

自己倒没多少名利心,主要是为两个儿子的前程打算。

贾瑞早就已经后悔,后悔没投刘病愈。

现在的中原义军看似人多强壮,派系太多,矛盾十分突出。

这样的军队,他相信很难走多远。

可惜他开始没投,现在更不好意思跳槽过去。

也不知韩庸是不是知道他的想法,偏偏在这个时候劝他出征?

不满看了眼对方: “在哪里都可以为我中原义军尽力,有二将军他们足矣,我们没必要再去凑热闹。”

耿京猜到一点,怕贾瑞尴尬,对李铁枪说: “为了抓金国奸细,我们耽搁的时间太多。

二弟,你现在就带大家去选一万二千个兄弟,这些兄弟最好也让他们出于自愿。

选好后今日就出发,我们在海州,等众兄弟凯旋而归。”

将领都选好了,士兵自然没什么问题。

下午在海州南城门,众人送走李铁枪众人后。

张安国带着韩庸、邵进来到自家府上。

…… 黄昏后的海州城,逐渐被灯火点亮。

在没有完全落幕的时辰,并不很亮,反而有点怪异。

张府后院,一幢两层楼小厅,大门紧闭。

二十多个提着武器的男子,分布在小楼四周。

小厅里面,一支昏暗的红烛光源,照在小厅中的四个男子身上,三人脸色沉寂如蜡。

只有一个身穿文士服的中年男子,带着一脸轻松说: “大家不用如此,现在一切顺利,该走的都走了。

目前来看,我们最大的阻碍是袁万城和贾瑞。

为了我们的大计,到时候也只能先下手为强, 将这两人除去才行。”

三人一脸震惊,邵进起身质问: “说好只是夺取义军大权,并未说要杀人。

特别像袁万城,他还有大半亲信在海州。

要是杀了他,我海州一定会大乱。”

中年男子正是张俊生带来的常嵩,张安国发现对方的才能不在韩庸之下,心下大喜,将他聘为自己的军师。

这次支走李铁枪这些对立派,也是常嵩的主意。

“亲信?”

常嵩冷笑道: “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而已,不瞒你们,他的三个结拜弟兄,已有一人倒向我们。”

韩庸呆了片刻,看向张安国,见对方也在发呆,盯着常嵩: “你到底是何人?”

韩庸问完,张安国才清醒过来。

常嵩说他是泗州人,因为看不惯刘病愈,才准备来海州做生意。

能让袁万城的结拜弟兄倒过来,绝对不可能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常嵩笑了笑并未回答,说出更严重之事: “不止是袁万城的两个结拜弟兄,就算是仓乡一些旧部,投靠我们的也不算少。”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