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 伸向泗州的黑手(1/2)

自从山东义军大部队离开安东,安东城冷清了大半。

临时搭建的便房被拆除,显得空旷不少。

但总体而言,安东城比以前金国管理的时候要热闹许多。

这里不设防,也不检查什么关卡。

就连当地老百姓也方便了,一些卖菜卖粮的百姓进出其间,增添了不少人气。

因为不设防,安东八营,每天都要抽一营出来昼夜轮流防御。

这天中午,陈宝强吃过饭,登上安东东城楼。

今日是陈宝强这营防御,刘病愈考虑到他在众降将中,算是最有军事能力的人,被分为范邦国的第九军,顺便可以为范邦国分些忧。

范邦国没拒绝这份好意,与陈宝强虽是上下级,关系已经上升级成兄弟。

每天都要在一起讨论练兵等,能当范邦国这种老好人的手下,陈宝强也感到很欣慰。

已经快进入深秋,大地避免不了走向萧瑟。

连天空也阴沉沉,就算有太阳也有些昏暗。

站在城楼上临远,让陈宝强别有一番思绪。

陈宝强的家人如今都在安东,弟弟陈刚没有被刘病愈嫌弃。

每个军中都配有文职的官员,陈刚在虹县谢公复的军中任职。

他们现在的月薪虽然不多,没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怨言。

大家都相信,只要跟着刘病愈,以后绝对比以前过得好。

“将军,”

陈宝强的思绪被亲卫长陈应打断: “下面有个叫冯兴的商人要见你,说有笔大买卖要与你谈。”

“商人?”

陈宝强皱了皱眉头。

刘病愈不禁止大家做生意,但必须要求公平,绝不能欺诈商人和百姓。

有些官员家属在城中做些小生意,但他没有。

他的家产全部无损,就算不领月薪,他也不愁没银子花。

“他是不是找错人了?

找我谈笔大买卖?”

陈应笑了笑:“我也说过将军没做生意,他说只要将军听了后,一定非常感兴趣。

还给了我五两银子。”

亲卫长不比亲兄弟的感情差,这种事很正常。

只是一出手就是五两银子,恐怕陈应在临沂也没接过几次。

陈宝强就算看在陈应的面上,也不好意思不见。

城楼上不好接见外人,他和陈应走下城楼。

冯兴是个身材胖胖的中年男子,长着一缀黑须。

身边没有随从,很大方,和陈宝强聊了几句,没说做什么生意,请他和几个亲卫,来到一家两层楼的酒楼。

三人在一间包房内,陈宝强不耐,坐下后再次问: “你要做什么生意?”

冯兴看了眼陈应,可能知道他是陈宝强的亲卫长,没有回避: “听说陈将军在义军中是个管五百人的营头,营头在宋国,一般是八品及以下的武将。

陈将军在金国,是从五品的将军,真是天壤之别啊!”

陈宝强双眼一凝,瞪着冯兴一字一句问: “你到底是何人?”

“将军暂时别管我是谁,我只是替将军不值,”

冯兴叹声说: “将军两弟兄皆在金国为官,听说陈大人只是个连品级都没有的小吏,将军也降了至少六个等级。

得到的薪俸,连养家 糊口也难。

这些还只是义军自己封的,宋国朝廷并未答应。

义军这么多,宋国朝廷岂会全部册封?

在我看来,最多是册封义军中的高层,怕是轮不到将军这一级的营头。”

“唰”

一道声响,陈应手中多了把细窄单刀,架到冯兴颈上。

这些话挑拨得太明显,就算陈应也知道冯兴的身份绝非商人。

冯兴脸色看不出惊慌,直直看着陈宝强,陈宝强问: “你到底是何人?

再不说,休怪我不客气。”

“将军可能不知,如今金帝已下了宽赦诏书。

凡为匪寇者,若能为民,可分田地、粮食,也可以为兵。

若是在匪寇中掌兵之人,可按其在匪寇中的地位,予以加封官爵。

若是因战败投靠匪寇的官员,一律不加以追究,官复原职。”

冯兴说完,从怀里拿出一封信,递给在发呆的陈宝强: “将军若是不信,这是御史中丞孟铸孟大人写给你的亲笔信,上面还有尚书省的官印。”

陈宝强将信接过去,拆开还在看,冯兴继续说: “这次朝廷做出的让步,可以说是我大金开国以来从未有过。

连刘病愈这种杀我大金官兵数千人的匪首,只要弃暗投明,同样可以赦免,还能封官。

将军,投宋他们能给你什么?

连封官也不一定。

孟大人说了,只要将军投过来,可为从四品将领,赏金千两,朝廷以后也绝不追究其责。”

陈宝强盯着信好一会,其实他已经将信看完。

冯兴说的那些话,他全都听到。

此时他正在与天人交战,大脑中仿佛分出阴阳两极,一时谁也难占上风。

这种事陈应帮不上忙,陈应的刀仍未收回,只是目光转向他。

见他额头上渗出一些汗水,正要劝说,魔音又在两人耳边响起。

“将军,刘病愈的事我也知道。

他的确是个聪明人,应该能为你们求来一官半职。

但这有什么用?

这次义军划分九个军,你们投降的这些将领,在义军中连一个军头都没能当上。

你们可是正规军的将领啊!

凭你们的军事才能,会差那些山贼百姓?

刘病愈为何没选你们,我想将军应该知道原因吧!

在刘病愈这里,你们尚且受到猜忌。

要是到了南边,宋国君臣会相信你们?

就算暂时封你们一个小官,要是运气好,可以当这个小官干到死。

运气不好,怕是随便找个借口,将你们处决。

这些是冯某的肺腑之言,望将军明鉴。”

“别说了,”

陈宝强深深吸了口气,站起身来: “此事容我想想,陈应,我们走。”

…… 临安原本就是江南繁华之城,后来南宋定都于此,南渡不少百姓纷纷在此定居。

临安的人口暴增,到现在,临安城已经达到四十万的常住人口。

这里各种商物、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要打听消息十分方便。

范如山两天前就到了这里,随来的三十人,被他派出去大半打听消息。

此时他和林瑞两人,坐在一间明亮大气的大厅中,这里并不是客栈,是朝廷安排贵宾的驿馆。

他们没能有多少表现的机会,也根本 不像开始刘病愈想的那样。

这年头要想快速到达一个地方,最好依靠官方。

否则你只能在野外混,连关卡城池也难通行。

他们按范邦彦教的做,一到南宋地界,就找到当地官府。

运气不错,当地的县令早就听过山东义军的大名,再三证实后,开出相应的证明,并挑了十个衙役带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