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五百八十四回 郭嘉小计(2/2)

而且还是曹操好不容易买通的刘明手下重臣郭嘉给来的密报。

曹操打开一看。

没看一半,好悬没气过去。

曹操刚刚立定主意要坐看孙权和周瑜他们决斗。

等候合适的机会,在不惊动刘明的前提下,一举消灭孙权和周瑜,夺取江南。

可郭嘉这一封密信。

又完全打破了曹操的部署。

怎么呢?

郭嘉这封信写的很明白:如今周瑜自立这件事,刘明已经知道了。

虽然刘明不想参与其中,可刘明手下的主战派,却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上书刘明,孙权谋兄夺位,乃大不义。

此等恶人,不可留存世间。

而若是周瑜心存歹念,叛主而噬,还诬陷孙权至此,那就更是不可饶恕。

而且,孙权、周瑜长时间在江南征战,江南百姓生灵涂炭,也不可不理。

在这些主战派的建言,而那刘明本身又是一个好义之人,又感念江南百姓疾苦。

刘明如今已经被其说动。

只是刘明不想因片面之言而论罪孙权或是周瑜。

故此派出了徐庶前往江南调查此事,只待此事明了,即出兵讨伐孙权或是周瑜。

看到这里,曹操心里那个滴血啊。

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的想让刘明不要参与进来,可没想到刘明还是要参与进来。

而若是刘明参与进来,尽得巴蜀、江南,那自己今后只能困守在两河流域之间,那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好在曹操的心志确实过硬。

好歹坚持着看完了下一半,这才收了点安慰。

觉得自己花在郭嘉身上的钱财没白花。

果然还有一些用处。

怎么呢?

感情郭嘉在后面给曹操支了一个小招。

郭嘉提示曹操:刘明乃愚忠之人,若是曹操假朝廷之名义,传檄天下,出兵讨伐周瑜叛上自立,不谈周瑜反叛孙权,只说周瑜反叛朝廷。

刘明必然不能袒护周瑜。

而刘明远在幽州,北隔中原,南隔巴蜀,也不能越地而讨伐周瑜。

曹操看完了,哈哈大笑:“果然如此!

我怎么就忘了刘明乃是一个愚忠之人了呢。”

曹操随即传令叫来戏志才,对其言道:“我欲诏令天下,讨伐周瑜反叛朝廷自立。

公所见若何?”

戏志才闻言先是一惊,后是一喜,对曹操叹服道:“主公壅智。

属下愧不及也。

如此,刘明爱惜羽翼,必不敢背负叛逆之名收留周瑜。

当可便于我等取事。”

曹操哈哈大笑,也不说明此计乃是郭嘉所献。

只是暗中想着:这个郭嘉倒也贴心,不枉自己花了这么多的心思收买他。

事后还要多多给他些好处。

若是那郭嘉能帮着自己的妹妹在刘明那里得势。

日后更可左右刘明。

而此时,戏志才又进言道:“丞相此计虽妙。

可仍有所为。

若是在此之前,令蒋干再次前往周瑜那里晓之其若不投降。

丞相定当出兵讨伐朝廷叛逆,而那刘明也万万不会收留朝廷叛逆,以之威压周瑜投降。

或有可能攻破周瑜心志。

不战而收周瑜数十万军马。

而即使不成,也可暗中令蒋干暗中通知黄盖。

十一月初八,领军于赤壁,与我回合。

分化周瑜的兵力。

尔后,若是周瑜投降。

主公即可传檄天下,言孙权乃杀兄夺位之叛臣,乃大不义之人。

想来有此污名,刘明也不会冒然收留孙权,只要我军能速灭孙权。

当可无忧。

而若是那时,周瑜还枉自强横,不服丞相调度,那时丞再传檄天下,言明周瑜乃是朝廷叛臣。

尔后联手孙权,大军讨之。

那也委实不晚。”

曹操大喜,此计果然又完善了许多。

随即传令蒋干,细细叮嘱之后,令其再往周瑜那里说事。

然而,就在蒋干再次动身的时候,徐庶也乘着幽州大船,来到了建业。

按照幽州的情报,此时的孙权早就在诸葛亮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建业老家。

而沿江的九江,柴桑,巴陵,公安等地,却在周瑜的占领之下。

徐庶要走访孙权行事。

当然只能奔建业来了。

好家伙,徐庶乘船一到建业,又是引起一阵轰动。

没办法,谁让徐庶是坐着幽州的大型战舰来的。

原本那江南本是水军为主。

战船本来是见惯了的。

不应该对战舰有什么惊讶。

那建业的水港更是深良。

容纳过的船只无数,连番外之船,也停靠过不少。

但是,徐庶如今乘坐的这艘战舰,那确是幽州往来于海上的霸王铁甲战舰。

那吨位,在如今来讲,那实在是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

而那铁甲,更让这些建业的军民百姓想不通,这船不都应该是木头做的么。

怎么能是铁的呢?

他怎么就不沉呢?

说实在的,别说是他们这些初次见到的人了。

就是当初奉刘明之命建造钢铁龙骨的船匠,那也是想不通的。

还是在第一艘铁制龙骨的船下水成功后,这才相信,并逐渐做出了如今这种铁甲战舰。

不过,虽说这种战舰在海上的威力很大,可那航行却是要靠强劲海风的。

徐庶来的这一道上,在海上之时,那真是快速无比,直接就从幽州沿岸穿插过来了。

可到了近江,逆流而上,那可是费老劲了。

全靠着沿岸的纤夫牵引。

要不然的话,但只靠着舰内的水手划桨,那是没日子到了。

但是,如今的这番轰动,那就全值了,徐庶要的就是这份效果。

江南不就是水军厉害,船只厉害么,那就让他们瞧瞧幽州的战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