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八 绝笔(2/2)
但此乃意料之中的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自古变法之难,难就难在破陈立新之时必有人出来反对,因为伤筋动骨,侵犯了有些人的利益。
但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这些都不足为患。
变法的目的乃是‘富国强兵’,只要这个目的达成,付出任何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这些都是我们决定变法便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但没想到的是,这些纷扰确实阻挠了新法的推行,甚至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针对方某和严大人的攻讦一直不断,这些其实我们也不以为意。
但皇上对此可能没有心理准备。
别有用心之人将各种罪责归于变法之事上,让人不胜愤慨。
所以方某才说了那三不足之言,本意乃针对变法之事,而非冒犯皇上之言。
倘若有人要问,方某后不后悔说出那样的言论来?
方某可以在此明言,方某绝不后悔。
那本就是方某心中之言。
方某痛心的不是这言论导致的攻讦和后果,让方某心寒的是,在此之前,皇上变法之心便已然不坚。
倘若一开始便无决绝之志,变法如何能成?
变法绝非是一时之兴起,绝非是言语上的震耳发聩,更需要的是信任,是理解其本质,理解所有作为的目的。
一旦生出疑窦,便为人所乘,变法便难以为继了。”
“方某熟读史书,自知古来变法者从无善终者。
战国时吴起变法,结果车裂于市。
秦商君变法,带来大秦一统天下之局,亦不免被车裂于市。
屈原楚国变法,最终投江而没。
汉晁错变法,晁错死。
王莽政改,王莽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无论成功者与不成功者,都难逃一死之厄运。
何者?
无非是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罢了。
方某这严大人自决定变法之事,便已经考虑的清清楚楚,便已经决定不惜一己之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二人唯一所想的便是要达成‘富国强兵’之愿,让我大周重新中兴,万世绵延。
让政和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
让我大周成为当今世上最为强大富庶之国。
只要能达成这样的目的,死又如何?
只可惜的是,我二人终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身陷囹圄之时我们便明白,这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宏愿无法实现了。
新法被废,我二人的心血付诸东流,我二人既为变法而来,如今又有什么理由而立足于这世间?
宵小之辈的攻讦对我们而言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可以笑着面对,不屑一顾。
但变法之事的终结,便是我们生命的终结。
所以,方某选择一死以谢天下,一死以明心志。
倘我大周变法必须要有人流血送命,方某和严大人便为天下之先,为变法流尽热血。
此为方某和严大人愿意命赴黄泉的本意。
旁人无需多加揣测。
……”
“冰云吾妻,浣秋我儿,原谅我此举。
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难过,但人终有一死。
今日不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终不免有此离别。
你们也莫要怨恨我,你们是我的亲人,当知我心中之志。
我此去是遂心中之愿,你们就当最后一次容忍我的自私。
冰云吾妻,为夫希望你保重身子,颐养天年,勿要伤心。
敦孺此生负你良多,也不必多言。
倘有往生,必结草衔环报答你此生之恩情。
吾一生清贫,家徒四壁,亦无积蓄。
老家还有薄田数亩,破宅数间,当可让你不至于受饥寒之迫。
浣秋我儿,勿要怨怪爹爹,大丈夫立足世间,当有所为,当有所必为。
爹爹赴死,便是必为之事。
你今后好好孝顺娘亲,相夫教子,爹爹便含笑九泉了。”
“各位故交新朋,方敦孺在此和诸君别过。特别告诉你们中的一位,方某对你寄予厚望,勿忘方某所言,当有所作为。一个人立足天地之间,倘只为自己,此生便无意义。当以天下为己任,为万民立命,为江山社稷着想。老夫搁笔之时,送上老夫最喜欢的这首诗与君共勉,就此永诀!诗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方敦孺绝笔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夜!”
林觉默默的看完这封绝笔信,心中不知何种滋味。伤痛惋惜眷恋崇敬,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呆呆而立,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