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39章 双螭耳炉,一字宣款(1/2)

吴夺笑道,“技术含量越高的东西,确实也越容易捡漏,不过呢,也不好出手,因为能认定的人是少数。

而这少数的人,往往眼力高,一般的东西看不上。”

“这可是康熙官窑,你拿下至少翻了十倍,想出手也不急于一时。”

葛亮接着又道,“你看,我说来民俗街,还真碰上好东西了,走,继续逛逛吧。”

两人便继续逛。

民俗老街上,以店铺为主,也有摊位。

有的摊位是在店铺前,一般是店里摆出来的;也有一部分摊位,是在和老街垂直的几条小街的街边。

:.

不过,民俗街上的东西,虽然也有不少老物件,但上档次的东西终究是少。

两人倒是不急不慢,就当出来放松散心了。

吴夺没啥重点,碰上合意的就看看,葛亮还是老样子,对香炉尤为青睐。

还真让他看上了一只。

这只香炉出现在一个摊位上,这个摊位上几乎都是铜器,香炉,烛台,铜印,镇尺等等,而且看着还都有点儿年份。

葛亮看上的这只香炉,是双螭耳铜炉。

整体扁圆,铜质为紫铜,炉口两侧的双耳是对称的螭龙之形,形象挺生动。

双螭耳还带鎏金。

从皮壳来看,不像是新东西。

带底款,是一个“宣”

字。

葛亮翻底看到了款儿之后,不由扭头对吴夺一笑,“呦呵,宣德炉!”

“别光看底款,看铜质,看做工,这可是上好的宣德炉。”

摊主接了一句。

摊主是个眼袋挺重的中年男子,嘴上叼着烟,葛亮上手的时候,他一直盯着。

这只香炉,看起来应该是他很重视的,因为摆在摊位中央,葛亮上手之前,还用个玻璃罩子扣着。

“‘真宣’也没有单字款啊。”

葛亮说道。

“我也没说是‘真宣’啊!”

摊主往一旁掸了掸烟灰,“不要说看好是‘真宣’,就算怀疑是‘真宣’,我也不会摆到摊子上。

但是这只宣德炉,能入明!”

“宣德炉”

这个词儿,行里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宣德炉,自然是指宣德朝宫廷御作的那一批。

宣德三年六月,宫中采用暹罗进贡的优质红铜,经过十二次冶炼,制成风磨铜;又加入了各种稀有金属,参照史籍各种名器式样,设计和制造了一批香炉,也就三千多只。

后来在宣德三年的十月和十二月,又有两次补铸;补铸是宣德四年才完成。

后两次补铸,确切数目尚无定论,但加起来应该不会少于头批的三千多只。

本来呢,宣德炉在宫中私藏传承,存世量保持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在明代的崇祯时期、清代的咸丰时期,皇帝都曾下令将大量宫中所藏铜器熔化,拿去铸造铜钱了。

这两次,堪称毁灭性打击。

所以,狭义上的宣德炉,如今存世凤毛麟角,甚至难有公论。

偶有交易,必是天价。

狭义的宣德炉,行里也特称为“真宣”



对于“真宣”

来说,落款只可能有两种,就是六字“大明宣德年制”

和四字“宣德年制”

;而且以“大明宣德年制”

为主,四字“宣德年制”

还有一定争议。

而葛亮上手这只“宣”

一字款,本来就不可能是“真宣”



但,自从“真宣”

诞生以来,后世制作的铜炉,大多都以其为参照,几乎成为整个明清时期铜炉的标配。

这就是广义上的“宣德炉”



这里头,其实不乏精品甚至珍品,同样很有收藏价值。

同时,广义上“宣德炉”

款识,那就比较多、比较乱了,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比如,“宣”

一字款,“宣德”

二字款,“宣德年”

三字款,“宣德年制”

四字款,“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款······ 乃至十字以上的款也有不少,比如著名的“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吴邦佐是“真宣”

的督造官,后来还“私铸”

了一批香炉。

明代“吴邦佐宣德炉”

的真品,价值亦是不菲。

至于“宣”

一字款,以清代“宣德炉”

为主,很少见能到明的。

所以摊主说“能入明”

,葛亮不由笑了,“老兄,一字宣款你也说能入明,夸张了哈。”

“怎么是夸张呢?”

摊主指了指葛亮手上的香炉,“你看,这个宣字不带框,清代的一字宣款,往往都是带框的。”

吴夺在旁一听,心说这摊主对“宣德炉”

好像有点儿研究。

“明代的宣德炉,很少这样带鎏金。”

葛亮应了一句。

他在宣德炉方面,也不是吃素的。

“这位先生,很少不代表没有,所以才珍贵啊!”

摊主一直笑呵呵。

还是那句老话,褒贬是买家,喝彩是闲人。

跟你掰扯着挑毛病的顾客,那才是真的想买的。

葛亮笑了笑,没继续多说,而是仔细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葛亮问吴夺,“你怎么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