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63章会者不难,难者不会(1/2)

简单沟通之后,王老板点了一壶雀舌,点了两样干果,两样果脯。

茶点上齐,屏退服务员,王老板起身关好了门,却仍然没有拿出皮包里的东西,而是先请房卫国和吴夺品茶。

房卫国抿了口茶之后,也不等,“王老板,看东西吧,正事要紧。”

王老板却看了看吴夺,“小吴先生对古籍善本也有研究?”

看来,他还是觉得吴夺太年轻。

虽然房卫国说吴夺是高手,他终究有点儿不太相信,所以就此可能怀疑吴夺同来的目的。

吴夺听他说这话,心想怪不得看皮包不怎么鼓,原来是古籍善本。

“王老板,我玩得杂,都懂一点点。”

因为吴夺要从大雅斋辞职了,所以这一层身份就没提。

王老板刚要说话,房卫国先接了口,“王老板,你找我,我还带了高手前来,你要是信不过我,多累啊!”

房卫国这么一说,王老板连忙一边打开皮包一边笑道,“我就是佩服小吴先生年纪轻轻,眼力过人。”

茶桌上摆满了东西,所以王老板从皮包里拿出一个长方形不厚的锦盒之后起了身,放到了桌旁贴墙的窄柜上。

吴夺和房卫国也就此起身,一左一右站到了王老板旁边。

王老板打开锦盒,里头是一本古代刻本。

也就几十页薄薄一本。

高度在27厘米左右,宽度在17厘米左右,没有书封,在锦盒里就露出了首页。

首页最右侧竖行的字迹没有缺损:春秋经传集解襄六第十七。

《春秋经传集解》是这一套书的完整的书名;而这本“襄六第十七”

,意思是第十七卷;因为是“春秋”

,所以“襄六”

指的是“鲁襄公六年”



《春秋》算是华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周朝鲁国国史,后来出现的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阐述的作品,一般被称为“传”

;最出名的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从此书的版式来看,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四周有句读附音,“山”

字鱼尾(注:鱼尾就是一种版心中间的标记,作为折页基准。

) 吴夺对于古籍善本,着实并不精通,不过入行之后,也不是没有学习过。

这刻本给他的第一感觉,首先肯定是老的,而且,还有宋版刻本的感觉!

古籍善本属于软片子,软片子之中最热的是书画,但古籍善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

在古籍善本之中,宋代刻本因为版式和字体的精美,印刷的精良,加上年份久远存世稀少,一直都是抢手货。

早在明代中后期,宋代刻本就有“寸纸寸金”

一说。

而现在拍卖市场上,有时候一张宋代刻本的纸页,也能拍出上万的高价,更遑论是一本书了。

在感觉这本《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七卷是宋代刻本的同时,吴夺也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这个王老板为什么不想在市场中出手,而是想“卖”

给国家。

因为这本书太破了!

品相堪称极差。

有破损,有虫洞,有脏污,有墨迹,而且纸页保存情况不太好,有种要脆裂的感觉。

当然,小心点儿轻轻翻动还不至于碎掉。

就这个品相,若是在古玩市场出手或者拍卖行上拍,很难卖出好价钱。

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人买。

收藏收藏,得能收得住藏得住才行啊。

而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则就不同了,更看中的是文物价值;而且对于保存处理有着更为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哪怕给钱不多,只要有的赚,还是名利双收的事儿。

吴夺心说,这位王老板真真打得一手好算盘!

不过,那也得先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

在随后的交流和鉴定中,吴夺肯定是要听的。

结果听了之后,还真是宋版刻本!

这是南宋高宗时期的蜀刻中字本。

这个版本还是挺珍贵的。

这本是“卷十七”

,曾经有一本“卷十九”

,和这本差不多厚薄,仅仅只有几十页,拍出了两百多万的高价。

不过,拍出高价的“卷十九”

,那是一流的品相,这本“卷十七”

不可同日而语。

看的时候,三人并没有过多交流,因为话太多容易不小心喷出唾沫星子,而且一个不注意别再把纸页给伤了。

王老板重新收好之后,三人又坐到了茶桌边。

房卫国心说,得亏叫吴夺来了,要不然对这种东西,莫辨真假,再给介绍到燕京去,万一不对路,自己也跟着丢人。

吴夺自然是胸有成竹,这带文字的东西,他能听到的特别多,不仅有年份和刊刻出处,还有很多细节。

只是,王老板的观点和吴夺有一点不一样。

王老板认为,这是北宋的刻本,而且是蜀刻中字本中的初版。

南宋的版本来就挺珍贵了,他这一下子,却又给拔高了不少。

而且他洋洋洒洒说了不少鉴定要点,虽然基本是废话,但是听起来好像很专业的样子。

吴夺暗笑,怪不得房卫国之前说他有点儿云山雾罩。

“不知小吴先生有什么看法?”

王老板说完之后,本来是先看向房卫国的,房卫国却转而看向吴夺,王老板开口之时,便直接问了吴夺。

“肯定不是北宋的啊。”

吴夺淡然道。

王老板还没卸下刚才那股子劲儿呢,吴夺这一句,闪了他一下子,“你说什么?”

“我说到不了北宋。”

王老板回神了,“小吴先生,我刚才说了很多鉴定要点,你说不是北宋,那是什么时期的?”

“南宋初年,确切地说,应该是宋高宗时期,也就是1127年至1162年。”

此话一出,王老板和房卫国尽皆哑然。

说是南宋的也就罢了,居然把范围缩得这么小!

实际上,吴夺连具体是哪一年刻的都知道,但是不能说这么具体,因为没法解释。

“小吴先生。”

王老板咽了口唾沫,“北宋刻本,多用欧体字;南宋刻本,多用柳体字;这本书,是典型的欧体字,也是典型的蜀本中字本体系,北宋风格相当明显!”

吴夺笑了笑,“五代时期,蜀地就是华夏的一个刻书中心;到了北宋,刻书之风依然盛行,蜀本声誉依然极高。

不过,南宋时期,因为迁都,就此形成了浙本的中心地位,多用柳体也是由此产生的变化。

而蜀本在南宋时期,继续保持了北宋的风格,却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王老板没想到吴夺居然能鞭辟入里,但他还是不服气,“就算如此,你说南宋也就罢了,如何笃定是宋高宗时期这短短几十年之内的?”

吴夺反问:“王老板,这本书你看了么?”

“肯定看了啊!”

“有些字,做了缺笔避讳,注意到了么?”

“啊?”

王老板不由怔了怔,“是有······不过我记不全,‘匡’字肯定是缺笔避讳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