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悠闲的战争岁月(四)(1/2)
库页岛(俄文:caxaлnh;日文:桦太岛/からふと;英文:sakhalin),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旧称苦叶、苦兀、骨嵬或黑龙屿。
俄译名“萨哈林岛”
,日本称为“北虾夷地”
(指北海道以北)或“桦太”
。
是位于历史上中国外东北地区,现为俄罗斯联邦最大岛屿,属萨哈林州管辖。
库页岛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国接壤。
地形南北狭长,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其形状如鱼,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
1689年9月7日,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1858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让库页岛。
1905年,日本又通过《朴资茅斯条约》获得库页岛北纬50°以南区域,即南桦太。
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间,库页岛全境被日本统治。
1945年,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占领库页岛全境。
日本在《旧金山和约》放弃南桦太(北纬50°以南)主权,但并未移交,所以日本地图中该岛南部仍为空白区域。
目前库页岛全部由俄罗斯控制。
名称来历编辑 萨哈林州及库页岛地图 萨哈林州及库页岛地图 库页岛的名称来自于满语:sahaliyanulaanggahada(黑龙江嘴顶),俄文音译为caxaлn?
h(萨哈林),皆是满语“黑”
的意思。
库页岛在中国唐代称“窟说”
(音悦)、“屈设”
;元代称“骨嵬”
;明代称“苦夷”
、“苦兀”
;清代称“库叶”
、“库野”
、“库页”
。
在爱努语中,该岛称为“kamuykarputya摸私r”
,该名称的含义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
。
日本称库页岛为“北虾夷地”
或“桦太”
,其中“桦太”
的名称则源自“karput”
的对应的汉字,也就是“河口”
的意思。
[2]因其处于黑龙江口的位置,故汉语名为“黑龙屿”
。
历史沿革编辑 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的库页岛与大陆相连。
岛上原住民是以爱努族和尼夫赫族为代表的古亚细亚人。
以及以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元朝之前 库页岛原本是中国领土。
在地理发现史上,中国是最早知道库页岛的国家。
西汉初年的地理书《山海经》,在《海外东经》篇里就记载了库页岛上的住民是“毛氏”
。
“有毛人在大海洲上”
。
这里指的是居住在库页岛上的费雅喀人,即吉烈迷人。
在《后汉书》的《东夷列传》中,进一步记载:在北沃沮“海中有女国”
。
以后的史书也有相同的记载,如元朝的《开元新志》和明朝的《殊域周咨录》都记载着居住在库页岛上的吉烈迷人,“人身多毛”
。
还提到岛上住民“女多男少”
的情况。
所以,《万绂图考》明确指出:“库页岛即古女国,亦名毛人国”
。
这些记载证明早在两千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库页岛是一个海上的岛屿,并对岛上住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国也是最早管辖库页岛的国家。
最迟从唐朝开始,中国就管辖着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下游地区。
当时库页岛上的流鬼国(阿伊努族)向唐朝政府进贡,唐王还加封其使者佘志为骑都尉。
日本人认为流鬼国更可能是比库页岛更远的勘察加半岛上的国家,而居住在库页岛上的更有可能是靺鞨族的窟说部,不管怎么说,库页岛至少在那时已经和中原王朝发生联系了。
据《东亚史》。
自唐始,中国就对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统辖。
[3] 公元725年,唐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置黑水府,对粟末靺鞨、黑水靺鞨、窟说等部落等实行有效管辖。
公元10世纪,中国辽朝的五国部节度使管辖着库页岛。
12世纪,库页岛在金朝的管辖之下。
元朝时期 1246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征东招讨使塔匣剌讨伐库页岛上的骨嵬部(阿伊努族),但未能成行。
此后四次大规模讨伐骨嵬部,始终未能成功。
骨嵬人多次越海劫掠,元军无可奈何。
至大元年(1308年)。
1264年,蒙古帝国派3000大军攻占库页岛,当地住民“骨嵬”
向蒙古人朝贡。
1284年,“骨嵬”
反元。
1285年。
蒙古帝国在奴儿干地方设置东征元帅府,加强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的管理。
1308年,骨嵬王善奴等遣人来请求归降,并每年缴纳毛皮税,以海东青、貂鼠、水獭、海豹皮等为贡献。
元朝将其纳入辽阳行省的管辖范围。
这是中国首次将库页岛纳入行政范围。
明朝时期 1368年,元朝灭亡。
败走漠北,失去对此岛的控制。
1412年,明朝征服苦兀,在库页岛北部近海处设立囊哈儿卫,在中部波罗奈 美丽而又悲哀的库页岛 美丽而又悲哀的库页岛 河流域设波罗河卫,东部驽烈河流域设兀烈河卫,隶属于奴尔干都司。
明朝政府为了更有效的管理黑龙江下游地区及库页岛,曾先后10次派太监亦失哈出巡奴儿干地方,并建立了永宁寺,树立《敕修永宁寺碑记》和《重建永宁寺碑记》两块石碑,以记载管理当地之事。
1430年,明宣宗遣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敕哈等前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
清朝时期 1616年,根据魏源所著《圣武记》记载:“清太祖遣兵四百收濒海散各部,其岛居负险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库页内附。
岁贡貂皮,设姓长、乡长子弟以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