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587 造福乡里是真的(1/2)

邵州武冈县城步寨,入冬之后的第一次集会,让不少刚刚“金盆洗手”

的土匪们有点懵。

这么些年了,居然从朝廷那里……看到了回头钱?!

当然也不是现钱,而是芦鞋、兜帽还有蓑衣和棉披风。

“长官,莫不是要取我们性命?”

有个苗人中的老者,操着颇正的官话,小心地询问着“湘义军”

的军官。

“取你们性命作甚?

俺奉了那郭军长的军令,是过来帮忙修水库的。”

军官身材壮硕,个头儿虽然不高,可是看着就很结实。

“当真要修水库啊,我小的时候,便听说要修,结果修了六十多年,也没见着影子……”

苗人老者也是感慨,这真是太阳乱飘,都不知道打哪儿升起来的。

从小到大都生长在这城步寨,虽说是苗人,可也是吃皇粮的,本地的苗寨土贡,以往都是他们家来操持。

“哟,老人家高寿。”

军官先是一惊,然后拱手道,“公示已经出来了,只是没在县城摆弄,而是在郊外。

附近几个山头的寨主,只要是吃了官司的,三年有期徒刑干完了,也就拉倒。”

言罢,这军官又笑着道,“俺听说邵阳东的澬水大桥,也要翻新,到时候第二军的战友,指不定也会来一批。”

“当真是变了,变了……”

苗人老者有些惊诧,等到周围的年轻苗人催促,他再用苗语跟人解释,公告栏上,也有项目介绍,苗人老者能识字一些,但也不多,还是需要多问,交流过后,才明白上面到底说了什么。

叽里呱啦一通,苗人是一拨,侗人是一拨,瑶人又是一拨,不过基本上都分成了赵、李、向、龙、雷、盘五个大姓,剩下的“散兵游勇”

,虽说也有山头,但却没办法跟这五个大姓相提并论。

这光景,武冈县的警察局,主要业务就是重新登记收录户口,从原先的七八万人,猛增到现在的二十五六万人,黑户、逃户数量之大,把远在安仁县的王角吓了一跳。

虽说有预计,毕竟剿匪的规模那么大,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以千计,这个山寨那个洞府的,张天师伐山破庙都没有这么精细。

“阿剖,官府的人怎么说?”

和黔中的苗人不同,湘西虽然也是相对闭塞,但是湘西的苗人,还是相对要开明的多,再加上祖上多受“湖南土木大使”

徐孝德的照顾,所以贞观三百零三年的苗寨,也会崇拜一下“徐公”



除此之外,就是千奇百怪的李世民和李寻欢。

李世民王角是能理解的,毕竟生活条件是比较出来的,“五溪蛮武陵蛮”

还是说“洞蛮”

等等称呼的时代,想要有一口吃的,着实不易。

不是底层不易,而是上层也不易。

等到改元贞观之后,因为各种水利工程、土木建设、农业技术下放,苗寨前身在两百多年前的时代中,显然每年收成的结余都在大大增加。

于是很多苗寨的中上层,也开始有了新的追求。

演变到最后,自然是脱离了旧时代的淳朴,大量的农奴,也是因为有了更多的剩余之后出现的。

同时帝国的发展,也将更加完善的制度推行到了相对原始和落后的地区,这就让很多弱小的民族,直接从帝国身上汲取精华……还有糟粕。

所以,“湘义军”

在剿匪的过程中,那些公审大会上被枪毙的土匪头子,从来不是只有汉人,几乎一半的寨主,祖上都是有过“勋爵”

的贵族,他们祖上对各自的山头,掌握着生杀大权,君权和神权双重附体,除非有外力来破话这种残酷体制,否则,在其内部,几乎就是永世不得超生。

反而是在武冈县县城所在的“城步寨”

,因为主要承担的任务是维护治安和押送土贡,所以,“城步寨”

中的头人、豪帅或者羁縻州县长官之后,反而是要温和、文明的多。

但要说他们反对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同族,那也未必。

盖因极端的、激进的同族,行事残暴的后果,也是能够给他们带来非常不错的便利。

脏活有人干了,黑锅有人背了,一旦出现了超强的外部暴力,将这旧有体系打了个稀巴烂,他们是不会沾染因果的。

毕竟,他们是温和的,也是向往文明的。

王角自然是明白这点小心思,但却无所谓,毕竟,最底层人翻身之后,除非失了智,否则谁管你是苗寨头人还是县衙老爷?

都一样。

这光景,看着黑压压的一片人头,五大姓几乎涵盖了本地的三大土族,但是让三大土族的“文明人”

感觉颇为为难的是,大量的族人,尤其是身形瘦小的穷苦人、农奴,他们都是毫不犹豫地聚集到了“劳人党”

党员那里。

仿佛那里才有安全感。

泾渭分明的两个片区,哪怕一句话都沟通不了,但那些皮肤黝黑、形象糟糕的农奴们,皆是用依赖的眼神看着“劳人党”

党员。

连说带比划,还在小黑板上画画儿,宣传部的党员们,总算是让人知道,这次来这里,一人一双过冬的芦鞋,总是有的。

防雨的蓑衣,防冻的棉披风,这就是项目指挥部的物资保障。

“长官,那些人……也有?”

苗人老者见原先的山中农奴居然也有芦鞋领,顿时觉得奇怪,所以上前打问。

“有,都有,只要上工的,都有。

这是大项目,用工一万人呢,就‘城步寨’这里这点儿人,那不是随便抽两下就没了?”

“他们可是奴隶啊。”

“以后就没有什么奴隶啦。”

军官哈哈一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我们‘劳人党’的宗旨,向来是不看身份看能力。”

话是这么说,听上去仿佛也真是不错,但苗人老者心中却是不屑:王委员长可是钱三爷的学生哩…… “城步寨”

越发地热闹,等到“湘义军”

的土工作业开始,陆续有了临时工棚之后,整个武冈县里里外外、街头巷尾哪怕是深居内宅的主妇们,也是知道,朝廷不知道发哪门子的疯,要在巫水上面盖大桥,还要在“鱼渡江”

的上河口修水库。

腊月天,招募流程还在继续,登记的民工数量早就超过了一万,不少想要混口饭吃的老土匪们,也想着先问王委员长讨个活儿干干。

只是,一场冻雨过后,不少享受惯了的山寨小头目们,都是存了打死也不去的念头,好歹他们还有一些继续,跟“劳人党”

换一点票证,那也是问题不大的。

坐吃山空,那也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

现在,且看着吧。

腊月初八,没瞧见民夫们上工,但是在一处叫“沙坪底”

的地方,“湘义军”

的战士们,喊着号子已经开始工作。

“进步一号”

锅驼机发挥着作用,编织的安全帽还有不同的颜色,各种小旗子和石灰线,划分好了作业区。

挑担挖土,将河堤往外围了一圈,抽水的抽水,清淤的清淤,然后继续开始作业。

远远地望去,从武冈县的县城高处,看那些几乎都快赤膊的“湘义军”

战士,武冈县的普通老百姓,都觉得这些人像蚂蚁一样勤劳。

腊月十八,整整十天过去了,工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湘义军”

有自己的爆破组,划分了采石场之后,爆破就没有停止过,每天都有大量回填用石头。

也是这一天,武冈县的城北,又来了一批人,这些人的到来,让“湘义军”

干活的战士们都在欢呼。

本地的五姓大族纷纷打听,这才知道,是安仁县水泥厂的一队人马过来这里,他们中不但有副厂长,还有好几个车间主任。

这次是要在武冈县筹备水泥厂,不是一家,也不是两家,而是三家水泥厂,分别供应给三个项目。

一是巫水路桥,二是白云湖水库,三是邵州州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