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五章 南滨走出去的人才(1/2)

下午5点,外面准时传来下课的电铃声,白晓燕抬头看了一眼窗外,又埋头打算把最后几本学生作业批改完。

时间过得真快,曾经的学生变成了现在的同事,初三2班班主任费老师见她仍在批改作业,善意地问道:“晓燕,都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

“马上走。”

该下班就下班,如果再不走,很容易被人以外自己想表现什么,白晓燕一边收拾着办公桌,一边笑问道:“费老师,你怎么也到这会儿?”

“车被食堂老吴借走了,说是一会儿就回来。”

尽管现在也是老师了,但在和蔼可亲的费老师面前,白晓燕感觉自己永远是个孩子,顺手从角落拿起头盔说道:“老吴出了名的拖拖拉拉,不知道现在又在跟谁拉家常呢,费老师,我送你吧,反正顺路。”

费老师摆了摆手,若无其事地笑道:“不用了,不然他回来见不着我人又着急。”

她爱人刚做完手术,儿子今年又正上高三,要回去做饭,又要督促孩子学习,白晓燕可不想让她把时间浪费在这,拉着她胳膊说道:“没关系的,跟传达室王大爷说一声就行了。”

费老师摇头苦笑道:“晓燕,不是我跟你客气,是我闻不了汽油味儿,一闻就晕,别管我了,先回去吧,下班时间人多,路上开慢点。”

白晓燕说道:“摩托车不是汽车,没那么大味儿?”

“我是一点都闻不了。

还记得那年咱们班去扫墓吗,陈主任知道我不能坐汽车。

特意让钱老师开摩托车带我,一样晕,去了一趟烈士陵园,回来躺了三天。”

记忆中她是全校老师里最后一个学会骑自行车的,尤其刚开始那段时间,她明明已经学会了,可一见人多又吓得不敢骑,总是推着自行车上下班。

小时候不懂事,在背后没少笑话她。

白晓燕不想强人所难,背起包叮嘱道:“费老师,那我先走了,你回去时也慢点。”

“嗯,走吧,帮我跟你爸和你妈带个好。”

南滨是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市容市貌并没有多大变化。

还是那么几条马路,还是那么几路公共汽车。

正值下班时,路上汇集成一条蔚为壮观的自行车流。

车铃声“叮叮当当”

的响不停,一些急着回家的人,干脆骑到马路中间去了。

还有几个小伙子。

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力,松开车把,双手背在身后,在大马路上表演起特技动作。

最甜蜜的当属那些斜坐在车后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一手搂着对象或丈夫的腰。

一手抓着车架,洋溢着一脸幸福的笑容。

摩托车不是什么新鲜的交通工具。

但像白晓燕开得这辆红色木兰小踏板,南滨却不是很多。

靓车美女,一路之上,不知道多引来少个小伙子侧目。

她家离二中不算远,从海滨路和中兴路交叉口左拐再走三分钟就到了。

茂密的梧桐树下,一条有了年头的红色砖墙。

每到夏天,上面就会长满爬山虎。

大院门朝西开,上面挂着一个蓝色门牌:中兴路28号,但相对于市政部门刚排好的门牌,南滨人更习惯称呼这里为“老地委大院”



撤地建市之前,这里曾是地委领导的住宿区。

共有二十多栋苏式小楼,当时排得上号的地委和行署领导几乎都住在这里。

建市之后,很多老领导退居二线,但仍享受厅局级干部待遇,也就没有搬离。

老领导不走,新领导又住不下,为了解决市领导们的居住问题,市里又另建了一个生活区。

南滨市委副书记、市长白仁川在这里住了七八年,对这里有感情,也就没像其他市委市政府领导们一样搬,成了大院里唯一的在职领导干部。

老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这里颐养天年就是图这里安静的环境,听不得刺耳的噪声。

白晓燕像往常一样,一进大门便歇火推着走。

传达室刘大爷探出头问:“白老师,下班了?”

“下班了。”

他是大院的老人,连最不讲理的老干部对他都礼让三分,是看着自己长大的,白晓燕把头盔扣到后视镜上,笑吟吟地问:“刘大爷,做什么呢,这么香?”

“红烧鱼,顾书记去江边钓的,他们老两口吃不了那么多,给我几条。”

谁家有点东西都忘不了他,白晓燕并没有感到意外,而是看着三号楼前的那辆黑色教轿车,若有所思地问道:“刘大爷,我家有客人?”

他在这里干了几十年,先后跟几十位地委书记、革委主任和市委书记打过交道,资格已经老到好几位从南滨出去的省部级老干部,逢年过节都会专门打个电话问问他近况的地步。

“你家哪天没客人?”

老爷子一脸不快,显然是干了一辈子革命,看不惯现在的风气。

“那您下次就别让他们进来。”

作为市长千金,白晓燕这段时间也没少遇到托她办事的人,公事、私事,学校的、教委的、区委的,被搞得不厌其烦。

老爷子狡黠地笑道:“好的,下回再有人来,我就说是你不让进的。”

“行,您老怎么说都行。”

回到家,客厅里果然坐着两个客人,白晓燕微笑着点下头,算是打过招呼,就放下背包去厨房帮母亲做晚饭。

“我爸呢?”

“在书房接电话,”

桂青指了指冰箱上的茶杯,边摘菜边笑道:“这儿你别管了,去给云市长和姜秘书长倒两杯水。”

天天这样,不是这个副市长就是那个局长。

白晓燕撅着小嘴嘀咕道:“我爸也真是的,有什么事不能在单位说。

把家都快当办公室了。”

桂青狠瞪了她这个女儿一眼,低声说:“云市长和姜秘书长刚带队参加完广交会,连家门都没进就来汇报工作,多敬业啊,别胡说八道。”

“我也很敬业,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当服务员。”

看着她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桂青扑哧一笑道:“想不当服务员容易。

赶快把你的个人问题解决了,过你们的小日子去。”

白晓燕可不想再被忽悠去相亲,提起暖壶说道:“妈,用不着那么麻烦,明天我就管总务要一间宿舍,住学校去,省得整天被你们当丫鬟使唤。”

“翅膀硬了。

想飞?”

桂青冷哼了一声,没好气地说:“我现在就给你们校长打电话,看他不会给你宿舍。”

娘儿俩斗嘴是家常便饭,白晓燕装出一副愤愤不平地样子说:“你以权压人。”

“那也是被你给逼的,谁让你不赡养老人。

把你从小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

“不跟你说。”

白晓燕吃吃笑道:“今天的汤别忘了放盐,昨天淡死了,一点味儿都没有。”

平心而论,女儿是懂事的,上学时品学兼优。

工作兢兢业业,不像段书记家那小子。

净给他父母抹黑。

局委办那么多单位和部门,提起白市长家的女儿谁不竖个大拇指。

然而,太优秀也不是什么好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想帮她找个门当户对,并且同样优秀的小伙子却没那么容易。

之前介绍的那几个人,别说女儿看不上,连自己看着都不顺眼。

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回事啊,桂青暗叹了口气,琢磨明天要不要给她小姨打个电话,看能不能在省城帮她介绍一个。

客厅里,刚接完电话的白仁川正在听取云副市长和市政府姜副秘书长的汇报,见他紧眉头,白晓燕意识到肯定是工作上遇到了麻烦,小心翼翼地放下茶杯,然后边装着整理墙边的报纸,边竖起耳朵偷听起来。

“……老王那人您是知道的,一向自视甚高,所以才会调任特区办主任。

能力有,三产搞得红红火火,搞招待所、开贸易公司,去年赚了一百多万。

这次我带队参加广交会,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下火车之后我们几乎没操心,全是他们一手办的。

但他的思想始终转不过那个弯,总认为自己是领导,别人应该求他。

据小朱介绍,这几年他不仅没主动联系过一次NB电气,甚至都不愿意跟魏中华打交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