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 烧冷灶(1/2)

夕阳西下,一小货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在针叶林间穿行。

驶过一座小石桥,一栋三层别墅映入眼帘,远远望去,绛红色的屋顶瓦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

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转角的石砌,白色墙壁结合绛红色的屋瓦,连续的拱门和回廊,尽显雍容华贵,充满十七世纪风格。

白木栅栏外,大片的园艺斜坡草坪,修剪平整,犹如绿色地毯,绿草中点缀着艺术的红花,与攀附在木栅栏上的藤蔓相映成趣。

提起别墅,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

但在俄罗斯,别墅可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在夏日,郊外别墅是俄罗斯人享受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乡间别墅。

很多俄罗斯人自童年开始可能就拥有在郊外别墅生活和游玩的经历,无论是甜蜜痛苦、振奋人心还是令人伤心,这些经历往往会深刻地印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尤其圣彼得堡,夏季比较短暂,针叶树林地带植物的生长季节仅仅只有4个月,而在欧洲西部地区,其生长时段可长至8个月甚至更久。

从而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圣彼得堡人都会牢牢把握住短暂的夏日时节,跑到乡下的别墅区游泳、骑马,尽情放松,享受生活。

轿车在别墅前停稳,真正的秘书弗雷得力克推出车门问道:“先生呢?”

“在河边钓鱼。”

正在修剪草坪的扬-约瑟夫放下工具。

一边拉开车厢准备帮着搬东西。

一边补充道:“确切地说应该是在看书。”

弗雷得力克从副驾驶上捧出一个纸箱。

又问道:“一个人?”

“怎么会呢?”

扬-约瑟夫回头看了一眼,面无表情地说道:“弗朗克跟他在一起,放心吧,我们决不会让老板离开我们视线的。”

夏遥正和女保镖马格达雷娜在厨房包饺子,外面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要不是手上都是面肯定会出去帮忙。

俄罗斯饺子看起来比较像中国的馄饨,而且是用肉汤来煮的,其中被称为饺子汤的菜肴。

更是被视为正餐前的第一道菜。

在西伯利亚,猎人们冬季出门打猎时,甚至将“西伯利亚水饺”

当成随身储备粮。

万变不离其宗,对从小吃面食长大的夏遥而言,所谓的俄罗斯饺子与中国饺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会儿就捏了几十个。

马格达雷娜则显得极为笨拙,不是大就是小,时不时还会捏破,简直越帮越忙。

马格达雷娜沮丧地说:“夏,这个我真干不了。”

见她连鼻子都沾上了面。

夏遥扑哧一笑:“又没人要你干,去洗手吧。

我一个就行。”

那么多人吃,马格达雷娜怎么好意思让她一个人包,又拿起一块饺子皮,自言自语地说:“看起来挺简单,吃起来也很好吃,做起来却这么难。”

夏遥笑了笑,把包好的饺子轻轻放到一边,忍不住问:“马格达雷娜,我们可能要到明年才回去,总跟我们在一起,你先生不会生气吧?”

“我没结婚。”

阿绍姆教授和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女高官也没结婚,夏遥真搞不懂他们这些德国人,不禁又问道:“是没找到合适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马格达雷娜朝窗外看了一眼,低声道:“夏,我和你不一样,很多事情不是想就能做到的。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统一前结婚有年龄限制。

而统一后一切又都变了,我们这些为斯塔西工作的人就像罪犯,连朋友都没有,谁还会跟我结婚?”

“对不起。”

“没关系,”

马格达雷娜摇摇了,突然笑道:“不过我有一个孩子,今年9岁,叫奥古斯特,跟他外婆住一起。”

居然是个未婚妈妈,夏遥半信半疑:“真的?”

“真是,所以我要努力工作。”

“他爸爸呢?”

“据说出国了,统一前他也为斯塔西工作,在德国很难找到工作。

不过出不出国跟我没任何关系,因为那都是以前的事了。”

还挺豁达,夏遥暗叹了一口气,故作轻松地笑道:“那就再找一个,nb工业制造和nb航空那么多同事,肯定有单身的。”

“我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

马格达雷娜回头看了一眼客厅,莞尔一笑道:“可以四处旅游,可以住别墅,还可以拿高薪,如果有可能,我真希望能一直干下去。”

“得了,马格达雷娜,当保镖跟吃青春饭又有什么区别?

难道你真能干一辈子?”

“你想解雇我?”

“怎么会呢,反正你们的薪水又不要我们支付,想干多久就干多久,等我先生把这边事忙完,我给你放几个月带薪假,回去好好陪陪你儿子。”

马格达雷娜乐了,连连摇头道:“王子殿下可没那么傻。”

近半个月的相处,二人已经成了一对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夏遥岂能看着她失业,立马脱口而出道:“放心吧,亲爱的马格达雷娜,你为我们工作,不管谁支付薪水,你都是nb电气的人,所以你决不会失业的。”

找工作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更不容易。

且不说像她这样的前斯塔西人员不受待见,就算柏林墙没倒,她干得也是伺候人的活儿。

那些前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从不把她们当成“同志”

,更不会当成“同事”

,在他们眼里保镖跟仆人没什么区别。

没有身份地位,没有尊严,甚至连薪水都只够糊口。

正在河边看书的那位年轻老板和眼前这位东方女士则不然。

从不把她当仆人看。

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连后路都帮自己想好了。

马格达雷娜感慨万千,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谢谢。”

正说着,章程和弗朗克扛着渔具远远地往别墅走来。

刚搬完东西的弗雷得力克快步迎了上去,边走边汇报道:“章先生,莫斯科时间上午10点20,沙特国家银行总裁艾哈迈德亲王的专机安全抵达克里米亚。

苏联外交部和苏联外贸银行官员接待,这会儿应该已抵达福罗斯别墅。”

别墅绝大数苏联人都有,但别墅与别墅是有区别的。

苏共领导人都喜欢把别墅建在克里米亚。

那里有一个集休养、工作于一体的庞大别墅群,苏共领导人经常在那里接待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以及来访的外国元首。

但是,戈尔巴乔夫尤其他的夫人赖莎却不喜欢在那个别墅休养,于是苏共中央六年前决定为他这位新领袖建造一所新别墅。

地址选在福罗斯村庄附近,由克格勃第九局承建,著名建筑设计师波利扬斯基院士设计。

再苦不能苦领导,新别墅建设进展非常快。

两千多名建造工程兵奋战在广阔的建筑工地上,其中包括克格勃内部的建筑队伍。

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用运输机从国外运去的。

比如意大利的大理石,德国的卫生洁具。

戈尔巴乔夫密切关注着工程进度。

但他只是看看照片和模型,夫人赖莎则经常去福罗斯别墅建筑工地现场视察。

甚至多次强迫将已经建好的部分“宫殿”

推倒重建,根本不管由此而产生的费用。

建筑方案不停地增添新的、花钱很多的项目:夏季电影院、人工石洞、冬季花园、从主楼通向大海的升降梯等等。

可以说过年的五年苏联有两大建筑工地:一是在切尔诺贝利修了一个盖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反应堆的石棺,另外一个就是在克里米亚萨雷奇海角附近,给戈尔巴乔夫修建的福罗斯别墅。

无论是苏联领导人,还是西方国家领袖,此前都没有这样档次的别墅,只有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建的别墅比这个豪华。

那里将会成为软禁他的“监狱”

,正为方位直播一场政变的bnb新闻网显然需要第一手资料。

所以按照章程提供的“情报”

,麦特布王子在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丹尼尔鼓动下,费了好大劲才把沙特援助委员会主席、国家银行总裁哈迈德亲王忽悠去了克里米亚,而不是之前的莫斯科。

能在那里取景、拍几个镜头,无疑会让接下来的报道更震撼。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