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相逢一揖泯旧怨 释诂二鼎解新愁(3/4)

她年纪尚小,随觉法剃了发,又披着僧袍,的确一眼难分性别。

但是那女娃目光灵动,看上去十分机敏,面对这么多老谋机深的八方神圣彼此勾心斗角,依然不见怯场,萧衍看得也是打心底里喜欢。

于是他将这位小沙弥尼也拉在了身边, “喜事不怕多,这位小师傅,萧某便也一并收作义女。

萧明练,这个名字也不错。”

莫愁姑娘终于得空抱过阿侯,代他拜过萧衍。

那名沙弥尼更是乖巧, “师傅说出家便无牵绊,天下长者皆是父母,幼者皆是孩童,无姓无宗亦无家。

只是明练生来便无父母,已成心魔,渐成道障, 既蒙父亲抬爱,明练必在早晚功课中为父亲及众位亲祈福。

愿吉祥。”

这亲字称呼用得一语双关,话也是说得不卑不亢,滴水不漏,既未拂了萧衍面子,也顾及了佛家规矩。

这让萧衍更是暗自称奇,难免又对其看重几分。

诸人此时也算是皆大欢喜,只是莫愁姑娘心中有结,在这太室山上便感觉不自在,频频示意刘赢早些脱身。

庆云,萧衍其实也都是一般心思。

只有暅之想要在观中多留些时日,闭门造鸢,但他自然懂得几位义弟义妹的心意,非常“热心”

地,要求送诸人离观。

白云道长和李天赐连句挽留的话也没来得及说,当然,正巧他们也尴尬于该说些什么, 庆云一行便被暅之引出了道观。

暅之再返回道观,没了旁人,寇冠云反倒觉得不自在。

同在道门,刚刚还和小辈动手,丢分儿!

他见暅之回转,忙佯作未见,正想避开。

不过暅之看得倒是通透,在这里还要呆几天呢,老这么躲来躲去总不是个事儿啊,还不如找些事情聊聊,将这尴尬化解了。

于是他忙招呼寇观主,要向他请教一些道藏当中的问题。

寇冠云避无可避,于是满脸谦和,笑面相迎。

暅之这个时候是真的需要与专家级人物消化一下玄都问答笺里面的知识, 而眼前这位寇观主,虽然在机械格致一道与华阳,玄都等人相差甚远,但却是释诂的达人,对于文字典籍方面的理解,恐怕还在二人之上。

于是暅之开门见山,便将华阳先生关于奋字的理解向观云道长解说一番,询问他的意见。

观云道长略有所思,片刻后,向暅之说道, “华阳先生的这番理解,也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贫道对于许氏之说一直颇有微词。

许慎根本就不懂这个字嘛!

奋,翚也,从奞在田上。

这样解释就完了?

奋与翚本来就是两个字,毫无干系, 奋最初的写法也不是鸟在田上。

贫道曾经收集过不少早周金文拓片,依稀曾在两处见到此字, 其一是早周大蒐鼎,铭文中有‘令眔奋先马走’等两处用到奋字。

这里的奋本来就是加速抢先的意思,字型也是一匹画得象乌龟似得的马形,身边标了三个箭头,意为加速。

其二是战国中山王鼎四百六十九字铭中,有‘奋枹振铎’一语。

奋字作一手持戈一手持骨矛状,双手举武,振奋意也。

许氏之书两版皆不注,别取翚字的意思,简直就是指鹿为马。

关于墨子说中的奋字,我认为华阳先生理解的非常正确, 在《墨子》书中,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加速。”

(笔者案:古文中快速与速度,都是用速一个字来表示的。

加速,是奋的基本解释之一,同时,便可解释为加速度。

结合《墨子》全文意思,奋解释加速度,并非杜撰。

) 》》》》》敲黑板时间《《《《《 中国古代关与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认识,正文中已经讲了许多,此处不再赘述。

我们再回到水浒诨号的话题。

讲完“旱地忽律”

我们自然要说说水浒绰号中最后一个疑难,“呼保义”

了。

有专家注解“呼保义”

这个称号来自“保义郎”

这个大致相当于殿前保安的低级武官职务。

请问拿这样一个上不了牌面的官职作绰号不low么?

“呼保义”

并不是宋江第一绰号。

他在一百单八将写排位的时候,用的绰号是“及时雨”



而“山东呼保义”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在军旗中,与“河北玉麒麟”

并称的。

这说明两件事情,一是呼保义这个绰号一定是宋江所有绰号中最响亮的一个,可以拿出来当招牌,绝对不会是协警保安之流。

二是这个绰号应当与玉麒麟并在一起作解。

我们知道,卢俊义是一个虚构人物,他是由元代话本中李进义演化来的。

有人说他的原型来自三国大将张郃,张俊乂,同为河北人,这也不无道理。

但是根据他在水浒的人设来看,卢俊义号称马战第一,骑兵无敌,最信任的手下(部分元代版本作义子)叫燕青——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卢俊义的设定是站在骑兵之巅的重骑兵部队——燕云铁骑。

玉麒麟,便是重甲的象征。

其实在水浒里另有一个带领重骑兵出场的好汉,梁山骑兵八骠骑的老二——金枪手徐宁。

他是张郃的老乡,河间人氏。

卢俊义与徐宁,其实是根据张郃与燕云铁骑(诸如三国白马义从,燕云十八骑)诸多特点重组后,捏合的两个人物。

以卢俊义为强档,徐宁为次档。

燕青(云青也,既燕云),是为这种映射所作的暗示。

燕云之地当时属河北,“河北玉麒麟”

的名号,气场,与燕云重骑完全吻合。

“山东呼保义”

既然与“河北玉麒麟”

相对,那必然代表了一支在山东地区活跃的同等级部队。

那么历史上是否有以“保义军”

为番号的部队呢?

还真有。

南唐有一支以保义军为番号的部队,今存南唐文《保义军节度使钟承绩谥议》,南唐保义军又称安国军。

而南唐继承此番号于唐,唐戍边军有保义军驻防吐蕃,五代梁时改名镇国军。

可见保义军在唐代是多大名头,那是等同国字头的部队番号。

可是这两支保义军都不在山东啊,那么正主来了——根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李德裕传》: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



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

这里道出了保义军的出处,唐代将御吐蕃戍边“雄边子弟”

中的精兵,以南燕两支名噪一时的部队——保义,保惠命名。

南燕,是后燕被撕裂后留在山东的那个部分。

那支名传三代不朽,与国同称的保义军,就是自山东这个地方出名的。

现在“山东”

,“保义”

两个词都解释的通了,这支军队威震三朝,与“河北玉麒麟”

并称,自然毫无不妥。

那么当中这个呼字,又是怎么回事?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