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不知火舞红云起 八百比丘素面寒(3/4)

今天寺中的戒备定是最高级别,要全力保障二皇子的安危无虞。

那么道统首座,断不会轻易离寺,干涉后山。

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再找探山的机会,可就更困难了。”

“嗯,大哥说的是。”

还是那间小庙,依然横亘在山路要冲。

小龙王当先推开庙门,向大殿走去。

就在他要拾阶而上的时候,殿内飘来一阵曼妙仙音, “看来今日想要留下小龙王,是不会太容易了?”

小龙王朗声大笑, “这位可是比丘尼统胡僧芝大人,今日,看来要得罪了!”

他的身形随声而上,几个纵跃,便来到殿前。

暅之庆云一左一右,紧随其后。

殿中此时只有两人,一名比丘尼盘膝坐在佛像前,宝相庄严,却难掩风姿,宛若慈航。

他身后站了一名中年男子, 黄衣,玄裳,横缚朱带, 头戴高冕垂七旒白玉,胸抱黄玉斧腰插宝刀,端得威风凛凛。

小龙王一见此人,顿时一呆。

这个人他并不认识,但是他的穿着制式却与天子礼袍齐制,只是帝冕垂白玉旒十二,此人仍戴三公礼制七旒冕,但寻常三公冕上只能挂青玉珠,他却可以挂白玉。

这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人衣冠,玉斧都是御赐礼器。

人臣之极,可受天子九赐,在古代文献中通常写作九锡。

所谓九锡,既帝制车马,衣裳,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斧钺,秬鬯。

得此九赐,位于天子齐。

古来得九赐者,大多王莽,曹操,司马昭之辈, 先如九锡再篡位已经成了乱臣的套路。

所以九锡如诅咒,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

明哲若诸葛亮,司马懿,均推脱不受。

九锡之下,就算得天子赐其中一两样礼器,那也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比如当年齐桓公连横诸侯为群雄霸主,周天子也只授两锡。

说到当今元魏这一朝吧,除了刚刚去世的太尉冯熙,追九锡。

再就只有亡国北投的齐郡开国公宋王刘昶,也就是斩蛇山庄主人,得赐衣冠,玉斧。

除此二位,就连小龙王也没听说过还有第三个人受过如此恩遇啊。

眼前这个人当然不会是已死的冯熙,也不会是重伤闭关的刘昶,这两个人小龙王都认识。

可是他仔细辨认了对方的冠,服,确认是天子赐礼无疑。

持玉斧钺者有代天巡狩之权,小龙王也不敢造次,只能恭谨地叉手作礼, “敢问比丘尼统身后的这位大人名讳。”

那人昂头傲然不语,还是由比丘尼统微笑解释道, “小龙王已然知道贫道俗家姓氏。

应该已有计较才是。

若以世俗礼法论,身后的这位大人应是贫道家兄。”

小龙王此时在脑袋里拼命搜索,胡氏,胡氏望族,啊,只有一支安定胡氏。

这一支胡氏近些年出过什么大人物吗?

他猛得想起一件事,抬头问道, “阁下可是假节都督胡世玉胡大人?”

胡世玉,名国珍,字世玉,出陇西望族安定胡氏, 祖上历事汉,曹魏,晋,后秦,胡夏,均握兵持剑,鞭扬陇西。

自赫连胡夏为汉所破,胡氏降魏,也因此得了个武始侯的封号。

但胡家自此变得异常低调,甚少干政。

直到当今魏王临朝,初代武始侯薨,这才招新侯爷胡世玉上洛,封都督,假节。

虽然假节是仅次于九锡的殊荣,也有代天巡狩之权, 但是时人普遍认为魏王此举只是为了给胡世玉封一个虚职,将其召入洛阳监视,以控制胡家在陇地的势力。

因为魏国官制沿用三公,兵权握于太尉, 都督这个职衔虽重,却并无具体职司。

此后胡世玉除重大礼祀活动,可免上朝,便真如风评所说,如闲散王爷一般被养在了京师,毫无存在感。

所以小龙王想起这个人来,可着实费了些时间。

只是这胡世玉何时又被授两锡,又为何出现在这里,小龙王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呵,不愧是小龙王。

而今大魏朝野,能记起胡某人的,恐怕不多啊。”

这胡世玉见被小龙王喊破,神情顿时缓和很多,不似最初那般倨傲。

小龙王此时忽然神色一凛,对暅之和庆云道, “眼下有些事情涉及大魏军机。

你们若是知晓反会招来祸事,两位义弟可否暂避?”

二人均识得大体,一齐躬身退下。

小龙王这才重新望向胡世玉,冷冷说道, “世人均说胡都督挂了个虚职,此时看来却是被另委重用。

都督所督的,应当是魏王保义军吧。”

“呵呵,小龙王心思缜密,有乃父之风。

你可知这保义军的上代都督,就是令尊拓跋钟馗?”

“什么?”

这次轮到小龙王自己吃惊了。

北保义,南忽律,乃是举世皆闻,却鲜有人知其底细的两支番号。

这两支部队分别是南北两朝执行秘密任务的暗部。

他们由谁统帅,军制如何,驻兵何处,执行过什么任务,没有人知道。

小龙王自小就被告知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但每当被王族其他少年问及父亲的事迹,有何战功,哎,他就卡住了。

直到今天他亲耳听到胡世玉说破这个真相,方才恍然大悟,不禁百感交集,几欲涕零。

》》》》》敲黑板时间《《《《《 上回书我们说到,此节将会分说吴太伯的来历。

吴太伯,又称泰伯,据说是周王先祖古公亶父的长子,姬姓,因为他认为三弟季历比他更适合为王,便携二弟虞仲(仲雍)一起出走吴地建立吴国。

这就是吴王姬姓说的来历,出于《史记?

吴太伯世家》。

我们先放下该不该质疑史记,能不能质疑史记这一类权威崇拜的问题。

我们只研究吴国世系,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古吴国世系: 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纠夷,餘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寿梦*,诸樊,餘祭,餘眛,僚,阖闾,夫差 笔者在周章和寿梦这两个名字上分别做了个记号,是为了各位看官理解方便,笔者想用这两个名字把吴王世系切成三段讨论。

第一段伯仲季叔到周章,按照《史记》所说,武王克殷,始封吴王,此时周章已王于吴,所以封吴王。

这一段有几个问题:一,先四君为何如此巧合的用了伯仲(叔)季的顺位词?

(其中泰伯,仲雍为兄弟,仲雍生子名季简,这个顺位使用便已经不循古制。

)二,《史记》关于仲雍记载存在矛盾,因为文中还说“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

(此处虽有两个虞仲并非一人的说法,但是周氏兄,虞氏弟本身就缺乏逻辑,这两个氏本不同源)。

三,周章如何可称周氏?

文王十八子,子子不同氏,前文讲过上古人以封号为氏,以国为氏。

章既已王于吴,为何不称吴伯章而称周章?

各位看官若是觉得这些理由实在牵强,那我们再往下看第二段的诸王。

第二段从周章到寿梦的这一段世系,诸王的氏族有来自芈姓落穴熊的熊氏,屈氏,有三柯氏,有越地勾氏,也有有虞后裔餘氏。

说明这一段时间吴地无定王,而且大多都为非姬姓王。

最后,《春秋》在写到寿梦时,称吴国始有纪年。

因此通常寿梦以后诸王才被认定为可实考的吴王。

此后的吴王及吴王族,则多以夫,餘,吴,虞,余,夫余为氏(原因前文已有分说),盖字、音微谬也。

因此自泰伯到其后吴王的一脉传承,是不牢靠的,自周章而上,明显是以辈序拼凑出的世系。

这是将吴文化楔入周文化的文化印记,后来成为了周人吴人都愿意接受的广泛共识。

当然,要证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证季历传说。

关于泰伯,虞仲让季历的这一传说,在晋代出土文献《竹书纪年》中是不存在的,仔细推敲的话,这似乎是另两个故事的组合。

一则是《史记?

吴太伯世家》“(吴王寿梦)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