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泰伯季历皆传讹 煮萁烹豆总相煎(2/3)
“李神俊?
可是李佐家的公子?”
“回陛下,正是。”
十余年前的刺王案,李佐与南人暧昧,虽无实证证明他直接参与了刺王一案,但也难全脱干系,因而素为魏王所忌。
魏王此时面色终于凝重起来, “帮朕盯着李神俊,尤其注意他和那几名南人的接触。”
“是!
不过,南人似乎另派了一批人驻于太室,看上去动作很大。”
“哼!”
,魏王的举手在龙椅扶手上重重一击, “那些天师道如果再敢脚踏两条船,朕可不会像文成帝那般心慈手软,还给他们留一线生机。
你托人带朕的口谕给观云道长,让他给我个解释。”
“回陛下,观云道长已经主动知会过我们的线人。
这批人是南朝丝商,由綦毋长老的族弟带领,不过此时出现确实令人生疑。
观云道长还认为他们的人似乎在有意回避萧衍一行,这两批南人应该也各有所图。”
“暗中与太子呼应的势力,可有摸清?”
“现在诸方势力未露明显马脚。
前日盘盘国毗骞国番僧向追查尔朱新兴行踪的小龙王义弟出手,将其打落山崖。
后来查明二人只是着急采买兽药,安抚忽然暴躁的南番狮虎。
线人追踪排查与他们接触的镇上兽医,似乎无甚不妥。
倭人向冯将军表露了效忠的意愿,但在与冯将军接触后遇刺。
刺客身份应为女子,由于无人目击,尚未查明真凶和动机。
“知道了,渡情劫的下落可曾查实?”
“八九不离十。
只不过许多系统内的线人依然忠于渡情劫大士,我们很难获得准确的情报。”
“嗯,时刻关注小龙王那边的进度。
在关键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他们注意事项,切莫惊扰了渡情劫。”
“遵谕!”
“对了,皇后近日佛法有所精进,想找一位上师开悟,你看谁比较合适啊?”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把杨大眼听得一懵,好在他伴君时日长久,最体上意,片刻间便领悟到了要点, “臣以为,嵩山兰若比丘尼统僧芝上师最为合适。”
“那谁可以护皇后安全?”
“这……恕臣直言,二皇子此番入寺,已是担了天大风险。
何苦还要劳烦皇后?
臣……哦!
如若必要,臣的夫人可以护皇后周全。”
“二皇子若能近得了渡情劫,自然没有必要惊动皇后。
所以,届时可能便要偏劳夫人了。”
杨大眼满脸苦笑,这个套魏王时早就下好了,一连串问题等着自己钻,自己哪儿还有不中招的道理?
只能肃然应了声:“遵谕!”
“三皇子和四皇子那里,朕会尽早把王号封了,好断他们念想。
四皇子长史的位置留而不封,朕会亲封一个祭酒的职衔给那个李家的小子,希望四皇子自己知道进退。
至于三皇子,让他快些滚回来听封,别去凑热闹。”
“遵谕!
不知长公主那边……”
“朕的这位六妹,朕管不了。
让潘将军替朕带句话,让她玩尽兴了早些回家。”
为“太子”
接风的素斋正在进行,又一封八百里加急的火漆封口信函送到了寺中。
道人大统托着一纸便笺,双手不住颤抖,仿佛那一封黄纸千金重让他就要拿捏不住掉到地上一般。
大统将信函递给了正座的小龙王, “特使请过目。”
小龙王抓过信笺扫了两眼,腾的从坐凳上跳了起来,忽然发觉四处的目光都像自己射来,方觉不妥,忙说道, “哦,那个,我义弟有急事寻我,我去去就来。”
小龙王拉了道人大统到一旁,才开始疯狂吐槽, “魏王还真是不嫌事大,我从洛阳出发的时候他也没提这一出啊。
怎么又快马追了这么一道旨来?
还要把皇后送来,哎呀我的亲娘,我这是出的什么馊主意,现在可好,摊上大事儿了……”
大统忙在一旁劝道, “特使莫急,我先去找个传话的人到后山安排一下。
不过这是密旨,不可落入闲杂人眼中,需要找个靠得住的人看护。
寺中的道统首座今日显然不便离开,得空的好手就只剩弥勒堂的几个弟子了。
我知特使对弥勒堂始终不太放心,所以特意想问问特使的意思。”
小龙王这次回寺,是以特使的身份护送“太子”
前来的,可是他依然被大统这一通正儿八经称呼叫的很不习惯,此时更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不行,不行,弥勒堂首座最是古怪。
我信不过,我看……”
就在这时,他看到殿外人群里有一只手一直在向自己招呼似乎想引起他的注意。
小龙王定睛细看,认出是庆云,不禁喜出望外,他向对大统道, “我义弟就在人群里,让他们护送便是。
大统且速去请人,我们就在此处汇合。”
小龙王分开人群将庆云迎了进来, 还没等小龙王开口,庆云已经如连珠炮一般把刘赢受伤昏迷,三皇子入山,以及被着御制僧袍的比丘窥视这些事情一股脑的讲了出来。
中间连气都没吸几口,只讲得面色酱红,脖子青筋暴起,总算是吐完了最后一个字。
小龙王听罢大惊,立刻就想去看三弟,被庆云死命拦住, “大哥,去探探几位首座虚实要紧。
三哥有二哥照顾,且可宽心。”
小龙王这才想起正事,把护送秘函到后山的事情说了,然后忽然又想起了什么,问道, “四妹和殷姑娘一直没有回来吗?”
“哎?”
,庆云这才想起,以有三日没看见那对儿野丫头了,这三日里发生的事情太过紧凑,还无暇虞及此节。
小龙王见庆云的表情,已然知道结果,不过几个女孩子在镇上多逛几天也未必会出什么大事,尤其是瓠采亭和殷色可这样的小魔头。
于是他便也只皱了皱眉头,便吩咐道, “先去忙正事,明天我派些人下山找找。”
这时道人大统也领了一位比丘尼装束的女子快步走来。
几人略作寒暄,庆云这才知道此女便是四夷馆名单上的仇池国比丘尼杨洌。
他想起当日李神俊用指节轻敲着杨洌的名字,一副若有所悟的样子,不由多打量了那女子两眼。
李神俊的背景复杂,当日他就认为杨洌是揭开后山秘密的重要人物,而大统寻来去后山信使也恰是此人,想来她也必有不凡的身世。
可是从面相上,这个杨洌却无甚过人之处,只不过是名寻常的中年女尼,不但相貌平平,在岁月易留痕处也并无留白,一看便知是个寡欲苦修的虔诚修道士。
庆云异样的目光却没有让这位杨修士受到任何影响,她仍然彬彬有礼的合十行礼,伸手道了声, “有劳少侠,这边请。”
声音颇为沙哑,也如相貌般平凡无奇。
她径自引路走在前面,庆云忙向大统和大哥抱拳作别,疾步跟了上去。
杨洌神情冷峻,也不喜言语,一路只是在前疾走。
倒是庆云总是想找机会搭话, “杨道友,我在洛都的时候见过杨大眼将军。
闲聊时得知他也是仇池人,不知道与杨道友是否本家?”
“不错,大眼将军也是氐杨。”
“氐杨?”
“仇池乃氐人居所。
羌氐皆山民,羌人牧,氐人耕,如是而别。”
“我听说仇池虽在武都山区,但地势平坦,有良田万顷,景色极佳,如室外之桃园。”
“那里本名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