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拳走八支千手怪 志凌七海万匹丝(下)(2/2)
这些当乐子看的内容讲完我们还是说些正经的。
这一节说到七海托三十三天,前文不是有讲过佛家经义天有三十二重么?
其实也不尽然,佛家有许多支派,在《起世本因经》中就认为,三十二天之上有帝释天深宫,之上又有四天,共计三十七天,比道家还多一重天。
但是民国时期印顺法师已经做过辨析,这部经书(又称《世记经》)来源于婆罗门教往事书,只是某一部派传说,并非各派公认。
而且,汉传《大藏经》内的《起世本因经》和上座部(南传)经文差异甚大。
《大藏经》雏形出现与五代十国时期,但是印刷版的《大藏经》是在宋代整理的,就是那个皇上信道兼佛的年代。
而今日流传的所谓集大成之《大正藏》其实是日本在大正年间统一整理的,号称是当时最全的汉文经典集。
其中不但收录有佛教经文,还录有许多婆罗门教文献。
《起世本因经》便属于后者。
汉文佛经是发源于克什米尔地区在现代印度几近消亡的释迦摩尼派学说用汉语再创造的经典,《大藏经》的内容以及语言成熟度远远超越口传的《巴利三藏》,其文化源流当然在中国。
所以最终只有中国经典有希望撼动20世纪日版《大正藏》的地位。
1997年,中华书局又补齐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加入许多敦煌残卷,出版了超过一亿字的《中华大藏经》,成为佛教经部集结之最。
本节中出现的列水,也就是今日大同江,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平壤入海。
其源头与今鸭绿江支流秃鲁江源头所距不远。
故自国内南下可由冰路换乘水路。
由于篇幅关系,接下来笔者再补足一则争议问题。
之前在文后小品中,笔者曾经提到关羽谥壮缪,不是一个正面谥号。
有读者私信我,说双谥为尊,凡是得双谥的,都是美谥,比如文贞、文正、文献、忠武、武穆……文武加字,都是牛人。
但是文贞(正)忠武的说法在隋唐之后,美谥自是不假,可在汉代却并没有人争过这种排面。
汉代取名都以单为贵双为贱。
他们有没有双谥呢?
有当然是有,尤其是两汉皇帝,自刘邦以后基本都是双谥,但其中有一个字是固定的,那就是“孝”
字。
西汉皇帝为了表达血统,孝道,在谥号前加孝,作为全称。
那几个不配称孝字的,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西汉帝王谥号,归根结蒂,还是单谥,只有孝字以外的那个谥字有意义。
而女子(后)多取双谥,按照当时的礼法,其实尊卑的含义已经在里面了。
臣子双谥的情况有没有呢?
嘿,倒也还真有。
而且第一个双谥,就是美谥。
此人不是别人,就是伏波将军忠成侯马援。
马伏波领衔,两汉双谥之臣共十三人:刘宽,谥昭烈。
张霸,谥献文、一说文父。
朱穆,谥贞宣。
蔡棱,谥贞定。
蔡邕,谥文忠。
胡广,谥文恭。
袁逢,谥宣文。
郭镇,谥昭武。
杨震,谥文烈。
傅燮,谥壮节。
陈寔,谥文范。
夏恭,谥宣明。
各位看官一眼望去,这都是名臣啊!
当然,秦代谥法崩坏,到了汉朝对谥号的发放控制极严,能得谥者,自然都是一代名臣,是不是美谥,我们一要看字面,而要做对比。
现在需要探讨的话题是,双谥是否代表一种超越单谥的礼遇。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袁逢,袁家四世三公,大家最是熟悉。
而这四世三公之中,袁逢最像是个打酱油的。
他生平事迹几近于零,若不是因为他抱对大腿跟着窦武拥立灵帝,当了五个月司空,这四世三公也是数不到他头上来的。
若不是他生下了袁绍袁术,杨修的娘,甚至后世之人也不太会有人认识他。
和袁安,袁敞,袁汤,哪怕是同辈袁隗比,袁逢在宗门内根本算不上顶流。
所以袁氏一门独他得了双谥,并不能算是什么礼遇。
同理,蔡棱官至新蔡长而止,在蔡氏根本排不上号,史书中只是提到蔡邕的时候提了一句而已。
就算蔡邕自己,只有世袭来的爵位,没有什么官位,至多只能称一代名士。
和夏恭一样,这些人都是世家里相对没有出息的孩子,因为有世袭爵位,总要领个谥号,就得了一些酱油谥。
这十三人里真正牛比的,诸如马援,杨震,陈寔,他们的谥号望文生义就是美谥。
而再比如傅燮,出北地傅氏,刘宽刘昭烈的弟子。
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作为,只是为国捐躯,兵败身死,受谥壮节,这个壮字和关羽一样,就是武而不遂的意思,而节是嘉其忠义,是一个平谥。
所以汉代双谥没有任何比单谥高贵的地方,还是要看字面,解谥法,美就是美,恶就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