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四二章 黄粱南柯皆梦境 断壁残垣是危城(下)(2/2)

本溪市在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其得名由来很少有人注意。

中国的地名都不是瞎取的,处处都是历史,处处都是文化。

其实本溪市以水得名,本溪湖,本溪就是卒本溯源之溪。

在满语里,这个地方被称为桓仁(音译,与桓因同源),是半岛神话中太阳神,亦既创世神的名字。

半岛国家自绝于汉语文化,以至于无法顺利阅读本国原版史书。

(译版和原版内容是不同的,之前我们谈过这个问题。

译版通常都是文化再吸收后的产物,所以《欧几里得要术》会美化为《几何原本》。

)所以他们已经逐渐忘却了,其文化本源之地明明白白就在中国,就写在今日的地名里。

国内城,这也是一座古城。

纪元前就已经存在。

国这个字,在当时的意义与现在是不同的,只是一个类似村镇的行政区划。

《礼记?

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爲州。

《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

国字古写为國,或这个字在古代就是邦,国,域的意思。

《说文》或,邦也。

从口从戈以守一。

一,地也。

域,或又从土。

顾名思义,域有郭而为國。

所谓国内,就是已经初具防御功能的领域概念了。

国内城的考古遗址,在辽宁省集安市。

集安,本名辑安,取“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之意。

一听就是王城曾坐的地方。

关于平壤城的历史,史学上还存在一些争议。

按《三国史记》,247年高丽东川王筑平壤城,427年长寿王迁都与此。

而在《晋书》当中,至少在咸宁二年(276年),大晋对乐浪郡都有绝对控制,划分郡县,人口普查。

当时乐浪郡的治所朝鲜就在大同江口,今日平壤城的位置。

并且,长寿王的墓地发现于集安(国内城)。

基于以上两点,史学界存在一种说法,247年东川王所筑平壤城是国内城的卫城,而586年高丽平原王再迁长安城,才是真正的平壤。

所谓平壤,其实就是平原的意思,这样的地名没有其他参照,确实很难定性。

而《通典》所谓:(高句丽)自东晋以后,其王居平壤城,又名长安城。

其说法混淆以上两说,应是古代史料稀缺,信息不畅之故。

孰真孰伪,仁者见仁。

虽然本书设定从长寿王迁都平壤说。

但是笔者史观更中意平原王始迁平壤说。

无它,仅《三国史记》无法自圆其说,为何高丽王两度迁都一城。

高(句)丽曾有三都,百济也有三都。

建国者高朱蒙在慰礼城建十济国。

十济国就是百济国的前身。

慰礼城,这个汉风名字就是汉城的前身,现在按照韩式发音,改称首尔。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数典也记不起……嗯,大家懂的。

475年,高丽长寿王拔汉城,百济盖卤王战死,南迁熊津。

所谓熊津,今之公州。

《三国史记》(文周王)移都熊川,盖是也。

百济,九州都有熊崇拜,这一点我们前文也说过。

在半岛上古神话中,创世神桓因生桓雄,桓雄与熊女生檀君王俭。

扶余从吴,落穴熊从楚,仅为一注。

538年,百济圣王再次南迁泗沘。

所谓泗沘,就是今日韩国扶余郡。

东北夷扶余部落在公元前2史记就见于史料,而百济这一支南迁泗沘只是七百多年以后大扶余的一个分支。

溯扶余于此,而不是吉林扶余,也是今日半岛与华夏文化野蛮切割的一个表现。

但是想要完全切割是切割不开的。

在百济时期,熊津(今公州),泗沘(今扶余),青阳(今仍称青阳)呈三足而立镇熊川(今锦江)。

当时虽然青阳(又名青正,春正也,亦汉俗)并非郡名,但是青阳古邑在当时已经存在了,居于熊川西。

而熊津,泗沘皆在江左(江东)。

案《礼记》天子临青阳大庙,春祭青阳。

故圣王时期始建的长谷寺居此,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寺庙之一,也是百济古寺之最。

整个熊川格局皆有一定之规,合乎《礼》法。

至于新罗,其实就比较简单了。

笔者曾经说过,新罗的真实历史比另外两个国家要晚许多。

他们从部落联邦进入真正的文明,和本书所记载的历史时代其实差不多是同期的。

盛唐之所以选择助新罗统一半岛,也是因为其弱。

弱,就需要依附强唐,弱,就不易生变。

新罗发迹于斯卢国,所谓徐罗伐,薛罗,皆音译异同也。

自朴(瓠)?

赫居世?

居西干立国以来,所谓斯卢国不过就在金城沃野附近活动。

至于金城(今庆州)当时是否是个城,也很难衡量。

古书记载,当时新罗是由六个村庄构成的,仅此而已。

直到智证王(436生-500王-514卒)时期,才正式改国号为新罗,505年方有郡县。

法兴王(智证王长子)即位,仿高丽国成十七品官制,吞并伽倻,控制洛东江下游,始用纪年。

所以事实非常清楚,公元500年前,新罗国并不存在。

智证王,金智大路,这里可以解密一下,就是本作中的智大路王子。

本书作品年代496年~498年智证王尚未登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