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三四章 驱雷融雪惊鬼蜮 分金定穴觅人踪(下)(2/2)

又有哪一份答卷不是规整得明明白白,兼容美观与实用性的呢?

况且,《黄帝宅经》已非原典,现在传世的文档不知其年月。

这一本书中所载的规制,也非唯一规制,现存版本有序:黄帝二宅经、地典宅经、三元宅经、文王宅经、孔子宅经、宅锦宅挠宅统宅镜天老宅经、刘根宅经、玄女宅经、司马天师宅经、淮南子宅经、王微宅经、司最宅经、刘晋平宅经、张子亳宅经、八卦宅经、五兆宅经、玄悟宅经、六十四卦宅经、右盘龙宅经、李淳风宅经、五姓宅经、吕才宅经、飞阴乱伏宅经、子夏金门宅经、刁昙宅经,已上诸经,其皆大同小异,亦皆自言秘妙,互推短长,若不遍求,即用之不足。

近来学者,多攻五姓八宅、黄道白方,例皆违犯大经,未免灾咎。

上面说的明明白白,规制其实有很多,但是“大同小异,互推短长,若不遍求,即用之不足”



就是说你要都看一遍,否则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

然后直接抨击“近来学者”

,老是琢磨那些个歪门邪道——额,对不起用词过了,反正就是那些悬乎拉茨的偏方,其实都是犯了忌讳,不一定管用。

那你看老祖宗的书都是这么说的,可是你信的都是偏门,然后你还说是古人迷信不科学?

后世所谓《八宅明镜》,《阳宅十书》,基本都是在《黄帝宅经》的这种格局理论上做衍伸,所谓风,水,明堂,吉地,凶地,只是行业名词。

你要翻译成通风,水源,采光,朝向方位好坏,它其实都是一回事。

《黄帝宅经》是阳宅经典,那么与之对应的阴宅经典,就是晋代郭璞的《葬经》。

在这本书当中,郭璞明确的提出了风水的概念。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也就是说,下葬这个事呀,主要是望气。

气这个东西说起来玄,但其实就是“因地制宜”



得水,藏风,就是文中我们说的,水源,避风,就是风水之法首先考虑的东西。

你根据这个地形地势,水源风向,学会选择下葬的地点,深浅,风水这门学问就掌握了。

这事儿讲得有错吗?

有了郭璞的这些说法,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选择福地,这里面又是学问,那么比较成系统的就是《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地理元机》。

铅弹子《地学要义》。

金弹子《地理元珠经》。

玉弹子《地理元枢》。

这是四本书的合集。

后人所谓《博山篇》,《水龙经》那其实都是根据这些地理要义引申出来的。

说道这个地理大家估计就明白了。

望山是否坚固牢靠,适合下葬,以古人的角度讲什么龙形虎形已经是极限,你指望他写出来那叫褶皱山,断块山,方山,单面山?

这黑话不都是行业共识自己起的么?

在古人多地壳的整体结构没有完整了解的情况下,他怎么知道这个龟背是褶皱形成的,那个龙纹是断块形成的,傻呆呆的柱子,那个叫喀斯特?

喀斯特是谁啊,那时候生了没?

望水,看植被,侯风,这些东西涉及水利,生物,气象,古代都要研究。

你看秦陵到现在没人敢挖,汉陵无病无灾,吴王陵至今葱翠,唐陵和汉陵选址仿佛,河南宋陵,明清皇陵,哪一处遭过大灾?

是水淹过?

山崩过?

泥石流?

地震?

现代人在发表意见前最好先过过脑子,看看结果,再质疑这里面有没有道道是不是科学。

时至今日,如果说还有哪本风水书可以看得话,笔者个人比较推荐董斌先生的《科学风水学》。

董先生是独立学者,说实话也算不上什么权威。

这本书里的内容,引证,也不能算十分严谨,但最起码人家方法对了。

看事物是看到了本质的。

只要方法对,答案我们自己都可以找。

风水是什么,就是建筑选址布局的学问,本身毋庸质疑就是一门科学。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