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昔日坚壁金汤寨 今朝焦瓦木蠹营(下)(3/3)
共9处。
C.
\n职业,屠夫,或者宰杀牲畜。
共4处 D.
\n姓氏或专有名词(匈奴休屠,屠各部,浮屠,屠苏等)。
共15处 E.
\n与杀,戮对仗使用。
屠城、杀吏分开表述。
共2处 F.
\n屠灭,败亡之意。
屠戮连用,指杀个人。
共10处 《武帝纪》 (曹操)征(吕)布,屠彭城。
A (夏侯渊)屠兴国。
A (夏侯渊)屠枹罕。
A (曹操)屠氐。
A (裴注献帝诏)屠其窟栖。
B (曹仁)屠宛。
A 《董卓传》 (裴注)进本屠家子。
C (裴注,张温与李傕书)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
B 《袁绍传》 (裴注,英雄记)皆屠其屯壁。
B (裴注,刘表遗谭书)屠城杀吏。
E/然屠各其二三心。
D 《张邈传》 (曹操)屠雍丘,斩(张)超及其家。
A (裴注,英雄记)(袁)术举兵关东,未能屠裂(董)卓。
B 《臧洪传》 (裴注,九州春秋)屠裂城邑。
B 何为拥众观人屠灭?
F 《公孙瓒传》 (裴注,汉晋春秋)终卒屠灭,相为惜之。
F 《公孙度传》 (曹操)屠柳城。
A (裴注,魏略)屠戮津渚。
E 《夏侯渊传》 (夏侯渊,徐晃)屠太原。
A 转击高平屠各。
D 《曹爽传》 (裴注,魏末传)无状招祸,分受屠灭。
F (裴注,魏略)厅事前屠苏坏。
D 《荀彧传》 (裴注,曹瞒传)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A (裴注,典略)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辈也。
C 《贾诩传》 (裴注,九州春秋,明显带有文学色彩的修饰)七州席卷,屠三十六万方。
A 《苏则传》 (裴注,文帝奏文)昔为韩遂所见屠剥,死丧流亡。
B 《郑浑传》引后汉书说匈奴,文略。
D 《曹植传》 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鼎锺。
类F 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
C 《曹俨传》 (裴注,曹冏上书)而身已屠戮。
F 《王粲传》 (裴注,魏略)汝非屠机上肉 C 《陈群传》 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
B 屠陇右。
A 《牵招传》 侮弄神器,方当屠戮。
F 《郭淮传》 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等 D 《毌丘俭传》 屠句骊所都 A 《诸葛诞传》 (诸葛)诞、(文)钦屠戮,(唐)咨亦生禽 F 《夷人传》皆出“浮屠”
D 《费诗传》 (项羽)屠咸阳。
A 《谯周传》 屠王郎,吞铜马。
(骈文表对仗用,意击破)类B 《费祎传》 (裴注,殷基通语)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 F 《宗预传》 (裴注,吴历)莫能相救,坐观屠覆。
F 《孙策传》 (孙策)屠东治。
A 《孙权传》 (裴注,江表传。
)遂屠其城,枭(李)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A (孙权)遂屠其城(江夏)。
A 《孙皓传》 (裴注,晋纪)(成阳都尉张乔闭栅自守)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
A (裴注,晋纪)已屠之(岑昏)也。
F (裴注,辨亡论)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
B 《黄盖传》 蹈刃屠城。
A 《孙綝传》 又坏浮屠祠,斩道人。
D 综合来看,所有58处,只有A+E这20处属于古代屠城的概念范畴,其余38处与屠城屠杀无关。
而在这20处屠城的共同特点都是恶战,坚城,敌军人数众多,惨烈的城池攻防。
这里面有几处记载很说明问题,首先是《黄盖传》: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这一句是屠城解释力战破城的铁证,没有任何可能将之解释为屠杀。
其次是孙权破李术: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李术势力有三千官兵(孙策传),数万流匪(刘馥传)。
孙权破城以后还能收编三万人,那就是没有发生屠杀,数字不会说谎。
唯一与屠杀有关的,就是曹操著名黑点。
但是这段记述出自裴注《曹瞒传》,望名知意,这篇文章是专门黑曹操的。
裴注是否可信,我们要分析出典。
曹瞒传是吴人无名氏所做,类似战斗传单,完全是诋毁敌军将领的戏作。
里面说曹操少时游荡无形,假装中风逃避责难。
喜欢与倡优为伍。
出征牌面大,坐胡床。
马超来截击,曹操还在胡床上坐着,被杀了个屁滚尿流。
还有摸金发丘的名梗也出自这里,是集曹操黑料之大成者,也是所有攻击曹操的人当作《三国志》原典圣典宣扬的历史小说体。
徐州屠杀致泗水断流,也是这里流出来的梗。
只是在原文里,曹操斩杀数万人泗水断流与屠诸县是分成两句说的,而且有明显的时间顺序。
就是说,斩与屠,是两件事,虽然都有发生,但不可混为一谈。
综上,《三国志》中屠字的用法,几乎都与今日屠杀的概念无关。
将屠这个动词的宾语由兽向人引申,是语言学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的。
唐代的解释,总体仍与汉代相差不大。
我们不可以现代语文字意扣史书。
至于刘备为什么没有“屠城”
?
因为他确实没打过城池攻坚战啊。
入川的时候围涪城,那时候刘备手下的兵主要都是张鲁送给他的兵,以及新降得吴懿军,李严军。
他们可以围城造势,但是不可能跟这么多年的同僚真正撕破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