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追风男儿搏凶兽 亡命太子刺父君(3/3)
元桢他是怎么做到的?”
“哎,桢王爷舌战群王。
代地的那些王爷,守鲜卑旧制,不通诗书,口舌之间自然不是桢王爷的对手,于是就动上了手…… 桢王寡不敌众,也无意还手,被众王打得气息奄奄。
中山王闻讯来救,他死谏中山王,血泪俱下。
这出苦肉计果然是让中山王死心踏地, 只是可惜桢王爷,此刻却, 哎,中山王将他留在府上调理,拟待伤情稳定再择机送桢王反京。”
“什么?”
元宏拍案而起,在房中不停踱步,哽咽的诉道, “桢王是我最敬重的族中长辈。
当年我削他王籍只是彼此间的一种默契。
他为我兴保义军,率先支持南迁举措,朕有今日,桢王乃是首功。
……崔休!”
“在!”
应声的正是最先发话的那位年青人。
“拟旨复元桢南安王王爵,增邑千户,加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即日生效!”
“诺!”
“武川吕文祖,怠忽职守,贪没军饷。
即日革职,充为死囚。”
“诺!”
这吕文祖虽然已经死了,但总要有个官方说法为舆论善后。
元宏此时没有将太子带进去,难道太子这私通武将试图谋反的罪名就,就这样揭过去了?
崔休虽然嘴上应是,此时心里也在犯嘀咕。
“御史中尉高道悦,恪尽职守,刚胆直言。
追封新昌县侯,谥贞,加散骑常侍,管州刺史。”
“喏!”
“太子可有消息?”
“太子欲轻装出城北去,已为中领军元俨所获。
现正软禁于金镛。”
“嗯。
太子元恂,凶顽成性,有违德体; 擅杀大臣,亦悖臣伦,即日废黜。
暂收于报德寺诵经忏悔!”
“喏!”
“大眼,刚才在书房里偷袭我的刺客也是吕家人吗?”
“正要禀明陛下。
那名刺客身上有斩蛇山庄烙印,许是山庄剑奴。”
“哦?
斩蛇山庄和这事儿也有关系?”
“臣不确定。
斩蛇山庄毕竟是江湖组织,山庄剑奴各自也有自己的江湖关系。
臣查过了今天寺中所有反贼尸体,只有他一人来自斩蛇山庄,未必不是出自个人原因。”
“嗯。
派人把这具尸体送到宋王那里,让他给个说法出来。”
“喏!”
“兽苑那边的调查结果出来了吗?”
“报德寺兽苑一直由尔朱新兴负责,人正在外面候着。”
“尔朱新兴?
梁国郡公的公子?”
“正是。”
“哦?
有意思,宣他进来。”
庆云趴在地上,只看见几双马靴踱进踱出。
随后进来的一人手中似乎是提着什么东西,沥沥的正在滴血,随着那人脚步晃动,在地板上留下一行诡异的蝌蚪文,似是某种最怨毒的诅咒。
》》》》》敲黑板时间《《《《《 别人家的主人公不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就是十步一人快意恩仇。
咱这款只能作别人对弈的棋子,是不是很弱?
我也觉得弱,毕竟主角还年轻,书才刚刚开始,他从一个旁观者蜕化成指挥家,还需要一段时间。
对了,在本章中第二次出现的金重见其实是一个彩蛋哦,关于他背后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自行挖掘,这样才比较入味。
今天我们敲黑板的正题,讲的是中国古代民族观。
“民族”
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不成熟的,家族,部落,国家才是古人更关心的主体。
汉族作为民族称谓是一个近代概念。
秦人,汉人,晋人,唐人,宋人,明人,都是不同朝代,地域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这些称呼有时是有年代滞后性的。
在今传《二十四史》中,除了《汉书》部分,“汉人”
这个词汇,最早见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而且仅出现在和契丹相关的条目里。
此外哪怕在《旧五代史》(即官修《梁唐晋汉周书》)中,都没有使用汉人这一称呼。
《新五代史》是一部私修史,欧阳修补遗《旧史》而成。
可想见“汉人”
只是契丹人当时对关内人的称呼,被欧阳修直接引用。
这个称呼起于关外,后来成为女真人对江北华夏人(江南称南人)的固定称呼,沿用于金,清。
几代女真沿用了“汉”
这个称呼,是一种习惯称呼固化,和一些国家至今仍称中国为秦,唐或者契丹,其实是一个道理。
毕竟关外诸部若有第一人称史,则不可不称檀石槐,不可不称其拒汉王封赐,建立了西连吐谷浑东至朝鲜的帝国。
用客观角度看待那段历史的话,檀王与汉王,是可等量齐观的两位帝国元首。
与汉朝的对峙,代表了东胡地域集团最辉煌的过往。
《旧五代史》所载后唐,后晋,后汉这三朝,均是胡人皇帝,包括五胡乱华后的北朝,这些胡皇时期的正史都找不到别汉人而称的痕迹。
古华夏族,归根结蒂是一个依靠文化维系粘合的农耕族群群体,在提到所谓,胡,夷,蛮,狄,戎,其实是基于“华夷五方”
架构下的地域概念,和基于“士庶有别”
的阶级概念产物。
拓跋鲜卑有国,以中国自居,恭执汉礼,溯源黄帝。
在其官史传记里,同宗秃发部依然入夷,就是因为华夷五方的地域架构。
拓跋重用士族,尊五姓七望,北返的王谢诸卿也多高官厚禄,因此为中原道学接受。
其后千年由北朝,隋,唐至五代。
鲜卑贵族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权的核心圈内,长孙,宇文,独孤,尉迟,屈,薛,窦,段,狄等姓,均已完全融入了中原士族圈。
当然,说到古代民族观,《徙戎论》和屠胡令这两个概念是没有人不提的。
尤其是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几乎成了汉民族主义者的圣典。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全文呢?
这其中详细,我们下节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