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天魔解体悲玉女 武魂复苏退凶徒(下)(2/2)

请注意,我们这里用的是组,不是根。

就像现在的402扬琴,144根弦,其实是分作47组。

许多音位是用多根钢弦绞作一组模拟的。

古代不用钢弦,只能调整丝竹粗细,因此我们不能参考弦的根数,而应以音位和弦组来作判断。

“专家”

称,在明代以前,中国没有关于扬琴的记载,所以扬琴为外来。

这说法多新鲜,古代不称多弦琴为扬琴,而称为锦瑟!

瑟这个字,是一个常用汉字,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它的基础含义了。

《世本》曰:瑟,宓羲作,八尺一寸,四十五弦。

神农作琴,庖羲(宓羲,伏羲,一人也)作瑟,就是这个典故。

瑟这种乐器,本身就是一种多弦琴,最初的时候有四十五到五十弦,后来由素女改良为二十五弦(大概是因为五十弦用来弹奏很困难)。

《史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一个悲字,就说明素女不会弹五十弦瑟,所以改为二十五弦。

其后,瑟出现了十二弦,二十三弦,二十七弦的变种。

《礼图》:雅瑟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

颂瑟七尺二寸,广同二十五弦,尽用。

《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

注: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太平御览》:太一,司马滔作。

开元中进。

十二弦六隔,合散声十二,隔声七十二弦,散声应律吕,以隔声旋相为宫,合八十四调。

今入雅乐,宫悬内用之矣。

天哪!

回头一看桑图尔琴,到底谁借鉴了谁?

礼图,尔雅可都是初汉典籍,比圣经成书年代要早(巴比伦壁画证据我们不谈,古代灵魂画手你说他是几弦都对)。

某百科说,只有古瑟多弦,唐宋便已经没有多弦瑟了,因此瑟和现在的扬琴没有必然的溯源关系。

错!

被命名为锦瑟的变种就是五十弦,至少到宋朝还存在,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李清照的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什么?

你认为不够?

那接着来: 辛弃疾有一首同等知名度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又,李贺: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

又,李商隐: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又,吴融:遥知月落酒醒处,五十弦从波上来。

五十弦锦瑟是否存在,是否在唐宋有遗存,需要辩驳么?

这种锦瑟因为弦太多,音位太多,不便弹奏,就连当年黄帝乐官素女都玩不转,所以需要敲击。

这时候又有人跳出来了,你说这话有证据吗?

明明古书说瑟都是弹的,就你说是敲的,你以为你谁啊。

对!

素女对瑟进行降维改造后,二十五弦及以下的琴瑟都是弹的,但古瑟,锦瑟就必须用敲的,证据如下: 首先,中国有自己的敲击的弦乐,这种乐器叫筑。

《尔雅·释名》:筑、以竹击之也。

御览引乐书云。

以竹尺击之。

如击琴然。

由此可知古代也有击琴的演奏方法。

琴瑟的概念到了唐代之后有些混淆,因此《通典》里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述: 琴,世本云:神农所造。

琴操曰:伏羲作琴。

(这里已将琴瑟混,伏羲作的是瑟)……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

击琴,柳恽所作。

(十二弦瑟,也有用击打的,柳恽所作)……尔雅曰:“大琴谓之离。”

二十七弦。

今无其器。

(实应为瑟的一种) 琴/瑟可以击打,而古瑟都是击打的,典出: 《晋书·四夷传·辰韩》:“(辰韩人)喜舞,善弹瑟,瑟形似筑。”

这里明确的说明了古瑟和筑的演奏方式相同。

总结一下:瑟,就是指多弦琴,在弦(或者音位)过多时,只能使用敲击进行演奏。

唐宋仍有五十弦锦瑟,但其时文字琴瑟逐渐混谈,单独使用瑟的叫法越来越少,锦瑟便逐渐改名扬琴。

瑟瑟,形容水纹的细密反光(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由多弦琴引申出的文化映射。

中国古代乐器的确有很多来自“西域”

,但是西域难道不是中国国土吗?

我们重申过无数次,庖羲炎黄西来,匈奴民族演变也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许多以“胡”

,“洋”

为名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舶来,比如胡椒既秦椒,当时西域的定居者并没有雅利安化;洋葱出葱岭,它就在华夏文化边界。

因为扬琴的名称带一个“扬”

字,就判定它是“洋”

的谐音,是舶来品,这样的“专家”

都是路史缔造者,完全不讲究对比和考证。

言尽于此,知者自得之。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