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套马悍妇逞骁勇 养龙僧伽丧螮蝀(下)(2/2)

卓王孙阙百馀双。

诏使献二十枚。”

这里说汉武帝以玛瑙琉璃白玉装饰马鞍,长安开始盛行马鞍的装饰工艺,雕镂镶珠,竭尽奢华之能事。

等等,这里好像有什么不妥?

史学家不是经常说中国西汉没有马鞍么?

对!

那些学者都是留学回来的,有些驼背。

西方及西方培养学者认为:马鞍,马镫,都起源于中亚。

中亚的马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百年,纪元前已经普及。

中国在西汉以前不存在使用马鞍马镫的证据。

他们是如何看待所谓的证据呢?

亚述壁画马有鞍镫,中国西汉时期的壁画都没有。

拜托,汉代壁画目前主要分关外壁画和洛阳壁画两类,洛阳几个墓葬中的壁画基本都是春秋故事。

关外的壁画那根本不反应关内军队情况。

如果关内用鞍,关外不用,恰恰说明鞍镫不是自西向东传,而是自东向西传的。

中国有文字,有官史,你去信画干什么?

洛阳那几个不知所谓的富家翁壁画,能代表大汉天军?

开玩笑!

中国何时有鞍?

《管子·山国轨》曰:(齐)被鞍之马千乘。

《吴子·治兵》: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鞍具,就已经非常普及了。

到了汉代《史记》留侯,李广诸传都可证明我军军马必备鞍。

在中华典籍里,至少在公元前440年,我们对骑具,车具已经有别,鞍指骑具(见《淮南子》)。

骑具的分类非常讲究,普及的军队数以千计。

成书的年代放在那里,如果没有马鞍,难道是他们脑补幻想出来建议君王的?

中国何时有镫?

有人说这下你拿不出证据了吧?

《吴子》介绍的马具里面并没有提到镫。

不错,镫的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比鞍晚,但也没晚到哪里去。

这里我们又要强调考古不能只考古,还要学语文这个论点上来,诸如“花”

字的渊源,“烽燧”

两字的渊源,让那些“历史”

学家都走过不少弯路。

镫这个字也一样。

镫本来是祭祀用的厨具,不是马具。

你如果去查汉代文献,所有带有镫的字条,指向的都是祭祀。

那是不是意味着当时没有“镫”

这个东西了呢?

当然不!

我国笔画查字法第一书《玉篇》收录:??

,靸具也。

而靸,是小鞋的意思(靸,小儿履也。

)。

也就是说??

这个东西是马上够脚的装备。

此外,《广韵》有记,??

:车具又小儿履名????。

就是车马上像小鞋一样的东西叫????。

而??

,??

这两个字,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了,《说文》都有收录。

只是解释非常简略:车具也。

其实在《说文》当中,表示车马行头的字非常的多,现在对得上号的不过半数,很多字到了《康熙字典》编撰的年代,确切意义都已不可考了,只能照抄《说文》条目。

当时古代马具远比今人所掌握的资料复杂,齐全,从当时的造字中便可窥豹一斑。

所以面对西方学者,和“西方”

学者,不要多听他们的鬼话。

他们最擅长偷换标准和概念。

我们一定要相对举证,不能他们说什么是证据就是证据,他们不认可证据你就没有。

文字不是证据?

很遗憾,谁让他们的先人没有记录下详尽的史料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