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母亲(2/2)
“哦,今天学校秋游没有作业。
妈,那个,要不我先回家弄好饭菜吧?”
王莲香抬了抬头,有点惊异“行吗?
别像上一次把饭煮糊了。”
李震东脸有点红,有点尴尬“这一次不会了!”
说起来丢脸,李震东两兄弟直到成年走上社会都没有学会做饭菜。
后来是出门在外才渐渐学会简单的家常菜,不说多美味,居家生活是足够了。
在这个年代,父母亲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儿子学习成绩好,考上大学。
至于会不会煮饭菜,做父母的还害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
其实,家里四个人还真的只有母亲会做家务。
李震东父亲那也是不会的。
反正李震东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做过饭菜。
有时候母亲很晚下班,三个人都要等到她回来做才有得吃。
父亲只管发了钱交给母亲,然后就做了甩手掌柜。
母亲就是传统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一生勤劳朴素节俭持家。
母亲照顾服侍了父亲一辈子。
李震东见过父亲在外人面前介绍母亲,简简单单:这是我媳妇。
记得后世有一次聚会,有人就说现在人称呼自己的爱人有太多种的喊法,有叫老婆,亲爱的,夫人等等,还有肉麻的,叫心肝,宝贝等等。
其实,还有一个词很少用了,那就是媳妇这个词,为什么呢?
他就学给我们听,媳妇,媳妇,媳妇······慢慢地就在不知不觉中转为:洗衣妇,最后我们听到的就是洗衣妇。
众人皆愕然。
所以这个词很少用了。
现在很多男人都变成了家庭煮夫。
有个朋友喝醉了。
突发奇想,都说女人半边天,那你们说女人是白天的半天,还是晚上的半天?
听得我们一脑门子汗,半边天能这样用吗?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深奥,应该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吧?
一群醉鬼云天雾罩互相乱扯一通,最后李震东拍板了,总结了一下:这个看心情。
看女人想要哪半边天。
从母亲背后窜出来一个七八岁背着书包的小男孩。
左手拿着一个咬了一半的小面包,右手递过来一个,嘴里含糊的喊着“哥”
。
小男孩就是李震东的弟弟李震西。
刚上小学三年级。
两兄弟相差四岁,这个弟弟从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
也难怪,父母亲上班忙,也只有跟着当哥的乱跑了。
兄弟两人和母亲打招呼先走了。
食堂旁边就是机械厂的露天灯光球场,很大。
周围竖着高高的灯杆,瓦数极高的灯泡。
因为比赛大部分是晚上举行。
依着山坡而建的看台上坐凳就是水泥砌造的,从东向西一排排,逐渐向上。
机械厂经常会进行篮球比赛,各车间,厂汽车队,办公室轮流来。
那个年代的娱乐排第一的除了电影没有别的。
看篮球比赛就紧跟在后面算第二。
食堂和球场之间有一条路,一级一级的石阶顺着往坡上走。
李震东上坡经过图书馆的时候往里面看了看。
这两天要抽时间去图书馆,只有图书馆里订阅的报纸较齐全,对外开放。
要获得这个年代的社会信息,目前也只有这个途径。
另外就是机械厂里每天早上从六点半开始广播,一直到七点二十五分止。
广播架设在厂区的各个地方。
播的就是各种时事政治新闻。
有人就会问,那为什么不是放到七点半?
因为七点半是上班截止时间。
留下这五分钟放另外一种广播,吹军号。
对,告诉你,五分钟之内要进到厂工作区间大门,有多快你就冲多快,迟到二十米?
对不起,关大门。
军号代表着冲锋。
你迟到了,死啦。
登记,扣钱重罚。
你迟到早退是不行的,要坚决处罚。
你加班是鼓励的,但没有奖励。
普通工人的工资是三四十元,一次扣两元。
你心痛吗?
不是后世的两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