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2/3)

何远眼睛一亮,开始对电影感起了兴趣。

他稍微扭了扭腰,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开始欣赏起电影。

影片从一开始,给何远的感觉,始终有些怪怪的。

看了快半小时后,何远总算回过味儿来,知道这种怪异的感觉是什么了。

本来嘛,在大家印象里,像这种科幻片,还是世界末日背景的科幻片,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个具体的敌人,然后主角身披主角光环,完成各种可有可无的前提条件,好不容易杀到反派那里,被反派揍了个半死,危急关头突然领悟“爱与正义”

,“什么叫做爱”

,然后怒气值爆棚,对反派施展剧情杀…… 这部片子,整体节奏其实也是这样。

只是呢,这里把那个邪恶的大反派,换成了木星。

把那些弯弯绕绕,可有可无的前提条件,换成了救援任务。

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把主角一个英雄,换成了……嗯……一群。

关键就是最后一点。

用一群人当英雄的电影,不是没有。

但这群人奋起的原因,不是因为金钱,不是因为权力,不是因为狗血的三角恋,也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大乱斗,而是因为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理由——想让自己的家园保存下来。

整部片子的立意,一下子从个人利益的争斗,从那些情爱啊,仇恨啊,上升到了家国情怀。

甚至抛弃了国家的概念,融合成了全民族,全世界的大爱。

这在以往的科幻电影里,是很难看到的。

何远以前不喜欢看那些电影电视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那些影视剧的立意太低了。

打个比方来说,为什么主角一定要和政府机构作对,为什么主角一定要是受到迫害的一方?

虽然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类多多少少都具有被害妄想症,觉得自己得了好处,总会受到别人的迫害……但实际上来说,内容的制作方,是在刻意的放大这种人性的弱点,制造恐慌情绪。

当然,不是说这种行为完全没意义,怎么说呢,存在即为合理,既然有这个市场,那么出现这样的产品,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

当所有人都在一窝蜂的制作这种“商业化”

内容的时候,其实向外传播的信息,就是一种很片面的负能量信息。

为什么广电一直在禁止这种商业化的内容,越是理智的人越明白,像这种娱乐性的商品,最容易被普通人给接受,久而久之,他们对国家的印象就会潜移默化,就会将自己与国家摆在对立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国家是不是想迫害我”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想。

想想十几年前,何远还小的那会儿。

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是相信国家,相信党,中国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但是前几年呢,周围都是一片牧羊犬,不管在哪儿,都能看到那群牧羊犬的犬嚎。

国内的高铁比不上国外的。

国内的手机都是国外淘汰的。

国内的吃的都比国外低N个等级,在国外都是狗都不吃的玩意儿。

国内…… 甚至连生个孩子,都要不远千里的跑去国外,甚至死皮赖脸的憋住,一直到进入对方领空的时候,才在飞机上生下来,就为了拿到一个国外的户口…… 何远是个很清醒的人。

大部分时候,他都能准确分析出,什么内容是在普及知识,什么内容是在给他灌输洗脑。

偏偏,绝大多数的影视娱乐产品,都是一种洗脑产品,每次接触到这种东西的时候,何远都下意识的在心里开始抵制起来。

在看这部《流浪地球》的时候,何远下意识的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本网络小说,叫《飞升之后》。

那本书里的人类,也是抛却了国家,抛却了情爱,所有人都愿意牺牲,只为了“人族”

的延续…… 回忆起那些剧情,何远感到背后鸡皮疙瘩一阵发麻,忍不住伸手紧了紧衣服。

“你怎么了?”

一旁的田蕊感觉到何远的动静,好奇的往他方向望了一眼。

她把奶茶放到了一边,右手拿着一个小蛋挞,左手在下面接着碎屑,正小口小口咬着。

“没事儿。”

何远对她笑了笑,然后继续看电影。

影片放到后面,吴京死了。

除了吴京,吴孟达也死了。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死了。

电影演到那里的时候,何远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有什么情绪在滋生。

不过画面一转,影片已经是好几年以后了,曾经幼稚弱小的男主,也成长了起来,成了一名正式司机。

那些活下来的人,脸上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一切好像是个大圆满的结局。

电影结束后,灯光亮了起来。

田蕊摘下眼镜,第一句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好看诶。”

这次看电影的时候,何远保持了安静。

全程都在那里欣赏画面,一边思考问题,倒是没有找田蕊在那里交流。

好在,因为是个商业科幻片,虽然部分地方拍的有些瑕疵,但总体来说故事讲得还是很清楚的,因此倒是没有给田蕊带来多少理解障碍。

田蕊就是那种,理解能力不太过得去,但却非常喜欢看那些悬疑类电影的人。

但是一看嘛,又看不懂,每次都在奇怪,电影为什么就得出了那个结论,完全没有看到哪里有什么线索啊,导演到底想讲个什么玩意儿。

每次何远都忍不住,在那里给她一一分析起来。

“还不错,特效跟国外有的一拼了。”

何远伸了个懒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等到身旁的人离开后,他才收拾收拾周围的东西,将甜点的塑料袋,和奶茶的空杯子,一起拿了起来。

“嗯嗯嗯,我刚看的时候心里在想,哇,我们国内居然能做出这么好的科幻作品?

简直不敢相信!”

田蕊在那里夸张的说道。

对于喜欢看电影的人,这次观影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看到好看的电影,就感觉非常舒服,看到难看的电影,就感觉特别难受。

“嗯,技术是差不多了,立意要比国外高,唯一不住的,就是细节上有点太过追求套路了,有些地方太生硬了。”

何远拉着田蕊出了放映室,将镜片交还给服务员,然后又走了几步,将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

“我觉得还好呀。”

田蕊歪着头,想了想,说道。

何远笑了笑,没说话。

毕竟是国内制作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何远能够从很多细节里,看到导演内心的纠结,以及恐慌情绪。

别的不说,像传统商业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转折,在这里就有重复好几次的出现。

一开始男主逃离地底,被人查车,送进局子里。

接着爷爷来接他,一同被关进局子里,然后遇到地震。

再之后好不容易逃离出来,要被安排去地下城,结果又被救援校队临时征用。

之后在救援路上,遭遇山崩,爷爷也因此死亡。

分道扬镳之后,路上又遇到其他救援小队的幸存成员,重新开始火种计划…… 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的运用了各种转折。

小的转折和大的转折,一环一环的套在一起。

用转折的目的呢,是为了控制观众的情绪。

何远能够感受到,导演极力的想要将观众的情绪,给牢牢的掌控在手里,因此不停的用各种转折剧情,持续加快剧情的节奏,用句影迷的话来形容就是,“全程毫无尿点”



但很多事情是过犹不及的,情绪绷的太紧之后,很容易就会发生断裂。

而导演在进行这些转折的时候,有些地方略显生硬,使得观众并没有进入到层次递进的情绪中去,直接导致观众会时不时的从情绪当中脱离出来。

别的不说,何远自己在看的时候,就有几个点比较脱戏。

一个是吴孟达看到上海建筑时的突然煽情。

一个是男主在爷爷死后,与救援队分道扬镳,之后遇到其他救援队的幸存人员,突然就觉醒了,从一个熊孩子蜕变成了愿意为人类,为地球而献身的小英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