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皇叔之言,铭于心(2/3)

他未着朝服,不带仪仗,仅以“姓朱”

的闲人身份,在时间缓步而行。

“王爷当真要独行?”

黄祁低声问。

“若着王服而至,只看得百姓躬身鞠躬,怎知他们过的是苦是甜?”

朱瀚负手而行,眸中含笑,“你若怕丢命,便在驿中等我。”

黄祁一咧嘴:“属下怎敢放您独行?

小命要紧,您这命更要紧。”

朱瀚轻笑:“走罢。”

他沿着一条铺着青石的田路往村中走去,道边春草繁茂,几只幼羊在坡地上打滚咩叫,不远处一位老妇蹲在地头拔草,看见他时愣了愣。

“老伯娘,能借口水么?”

朱瀚笑着行礼。

老妇打量他一眼,看他风度不凡却衣着朴素,语调温和,不似讹人骗户之流,便起身道:“你这位爷,怎生得这般远,茶水都有呢。

说着便转入屋后,提来一瓢清泉,递与他。

朱瀚接过灌木做的水瓢,仰头而饮,水凉味甜,入口舒爽。

他放下水瓢,谢过道:“这是泉井?”

“是啊,这一带靠东泉活水,不比南头旱地。

可惜井少,一村人共一井。”

“那日头一高,不就排队了?”

老妇苦笑一声:“村里习惯了。

人多的时候,各家轮更早,鸡还未叫头一遍,俺便要起了。”

朱瀚点点头,望见她袖口的指缝磨出裂痕,不由问道:“你儿子呢?”

“唉,前两年闹灾,那孩子去了别乡当短工,还没回。”

朱瀚顿了顿:“这几年可有人来问过你家事?”

老妇愣了愣:“问?

哪会有人问这个......”

他沉思片刻,忽然转身对黄祁低语几句,黄祁点头而去。

“伯娘,我叫朱瀚。”

他说得坦白,“今日一见,算我欠你一瓢水,若后日有人来问井水之事,你便照实说,不需避讳。”

老妇更觉惊奇,正要追问,那青年已拱手一礼,转身而去。

再往前行,是一条曲折小巷,巷口有个小孩,赤足提着一只破箩筐,在地上追逐几只鸡鸭。

忽听鸡扑翅声,他却一头栽进土堆。

“哎,小哥儿!"

朱瀚快步上前,将他从泥里拉起,小孩头发乱糟糟的,鼻尖还沾了泥,但眼睛却黑亮明净。

“你叫什么?”

“俺叫狗娃!”

“你几岁啦?”

“六岁!”

狗娃抹一把鼻子,“你是谁?

你是教书先生么?”

朱瀚一愣,随即大笑:“不,我不教书,但我爱听人念书。”

狗娃挠头:“娘说俺没钱进学堂,只能帮家里养鸡种豆。

俺想念书,想写字。

朱瀚弯腰看他一眼,轻声道:“那你写个‘狗”

字给我看。”

狗娃眉头紧蹙,拿手在地上划了半天,划出个歪歪扭扭的图样。

朱瀚未笑,只轻轻点了点头:“写得好,有股子狠劲儿。”

狗娃眼睛一下亮了:“真的?”

“真比你这鸡抓得好。”

他笑道。

朱瀚起身时,目光却有些沉静。

当日傍晚,朱瀚返回驿站,吩咐黄祁: “记下西乡缺学三村,吩咐王府文舍拨三十册初童课本,每月三次,由巡讲教习前往授读。”

“将东泉井重修之事拟成图纸,告于太子,以东宫名义资资修井。”

“再??

狗娃,另立一名,唤‘文亮’,入村塾。”

黄祁听罢,一一应下。

朝阳未升,营前大鼓已震,旌旗猎猎,铁骑将至。

“传令三营,鼓三通、阵三转、轮骑五折、布伏两段!”

朱标立于校场主台之上,身披黑绣白金甲,神情冷峻,语声朗朗,几如春雷滚响。

台下,三千精卒瞬息翻动,步营转列,骑营分进,弓营居后策影如潮,一应调令井然有序。

顾清萍立于内围台阶后方,目光紧紧锁住那一抹铿然身影,低声道:“他变了。”

吴琼轻声一叹:“是将军之气。”

“更是主君之相。”

杜世清沉声道,“三营受调不乱,非三月所练可为,必是早在心中运筹。”

台阶前,朱瀚未着官服,只一身青锦常袍,立于树荫之下,静观全场。

“王爷,”

黄祁低声道,“如今调令三转,步骑弓配合流畅,诸将各守其职。

太子此策,已远胜旧兵部主事之法。”

朱瀚目光如刃,语气不急:“他今日不是只为演兵,是在演一场‘可以为君者”

的剧。”

“为君者......?"

“他要让朝中看到,这三营不是我的庇护,而是他的掌中之兵。”

演练至第三时辰,阵转锋起,朱标命第三骑营突入第二步营正阵,行演“困中取破”

之法。

一时鼓声如惊雷,马啸翻地,尘土飞扬中,两营混战列阵重组,短短一刻,朱标一声:“止!”

三营归位,未乱寸尺。

众人心中俱惊。

要知“混编即止”

之法,极考兵将默契与统帅掌控,此番一试,朱标竟将三军调度若臂指掌。

场边早有使臣将战况一一记下,快马递呈于宫中。

午后,朱元璋坐于御书房榻上,翻阅早报,神情不动。

直至末页落下,沉吟一声。

“王爷有言否?”

李善闻应声:“未言一字,只观全程。”

“太子言否?”

“太子亦无谦辞,只自往营中奖惩名单。”

朱元璋缓缓点头:“不谢,不谦,不假手旁人??

他,的确长成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