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九十五章 人才(2/2)

因此,在萧强企图招收学校学生,到他公司工作这一点,虽然他没有正式表态,但当有学生再来向他咨询的时候,他也保持了默认的态度。

也许,到私人企业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他是这么想的。

两老一小,在书房里谈得热火朝天。萧强就当初设计的军用网络,所学到的知识,一一向两位老教授请教。

军用网络和民用网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例如,军网强调的是稳定,在各种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都能正常使用,其次才考虑到速度和效能问题。

但萧强要搞的是民用网络,稳定虽然重要,速度、兼容性、可扩展性、对用户的亲切程度,更是他考虑的重点。

在座的两位老教授,一位是硬件方面的权威,一位是软件方面的宗师,放着他们不请教,还向谁去请教?

两人对萧强的问题,也是解答得非常用心,比他们带研究生的时候还要用心。

对于萧强,他们没有人敢小看他。特别是夏老,在转变了思想之后,比看着萧强一步步成长的杨老,还更加充满期待,很多问题,他都说得非常透彻。

晚饭的时候,萧强和夏老,都被留下来,和杨老一家共用晚餐。在饭桌上,他们也在不断地讨论各种问题,就像在参加一个攻坚战役一般。

萧强发现,和他们的讨论,比起当初和国防科工委的那些专家们,更能学到知识。

这倒不是说,那些专家们,就比杨老和夏老差,而是他们不太会用浅显的表达方式,将其中的原理解说透彻。

萧强参与工程近三个月,各种理论记了一脑袋,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而两位老教授,既搞科研、又带学生,对于如何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路,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们的解说方式,更适合此时的萧强,将脑子里的疑问一点点消化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是国防科工委的那些专家们,所无法比拟的。

于是此后,萧强只要一有空闲,就赶到杨老的家,在杨老和夏老的共同教导下,飞速地增长着知识。

这一段时间,对他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为他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学习的学习班里,萧强将未来的民用网络搭建、设置、所针对的用户群、应该提供的数据服务,其中的关键性技术,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心中,具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接下来,就等着最终实现了!

忙忙碌碌,眼看就快到十二月底,这个时候,周主任打来了电话:他要的人,给他找来了,现在就在国防科工委,让他马上过去!

萧强立刻向学校请了假,打了一辆出租车,就往国防科工委赶去。

周主任在电话里说了,近期有出国打算的人很多,那些水平一般的、在国内也没有多少建树的、学科不显着的,他都没有通知。这次找的,都是具有相当实力的科学家,普遍年级在三十多四十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最容易出成果的阶段。

但即便缩小了范围,这样的人才也有近三千名,在电话中直接回绝掉的,有近两千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要出国,无法阻挡的了。

还有五百多人,已经办理好了出国手续,听说是国内的一家私人公司,其中有小半退掉了机票,打算前来看看究竟。

这样算下来,这次齐聚北京,对萧强的邀请有些心动的科技人才,共有七百来人。但最终有多少人愿意留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对此,萧强是既充满期待,又有些紧张。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