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026章 发家史(1/2)

刘东林“明星企业家”

的名头是今年刚买的,花了点钱。

外人看,只知道他赚了大钱,很有钱,越来越有钱。

深知前因后果的刘西水和刘北王看来,其实也就那样。

刘东林中学时候因为抢钱、打人等等劣迹,中学毕业便辍学,辍学后在刘西水老爸安排下进入‘八八重工’干活,又因为偷窃,在刘家村都混不下去,远赴g市打工。

刘东林是在g市发家,赚到了第一桶金。

刘家村拆迁后,返回c市,投资了房产,还开了公司,做冷冻油代理。

刘西水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曾去刘东林的公司干过一段时间。

制冷行业,卖冷冻油,拿到了产油大厂a公司在c市的经销权。

但做的是见不得光的买卖。

说起来还挺复杂。

冷冻油是特种润滑油,全化学原料合成,生产技术和工艺要求颇高,全大陆真正有能力产油的公司就那几家。

市面上售卖的各种品牌,超过50%都是由a公司生产。

a公司有技术,有工厂,也在做自己的品牌,但品牌没有做起来。

反观市面上的卖得火热的品牌,都是只做品牌,自己并不生产。

它们从a公司拿货,贴牌销售。

例如b公司,压缩机厂商,生产品质一流的压缩机,但同样的大厂还有很多,压缩机行业竞争激烈,于是b公司就出了一套营销方案: 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压缩机,并且提供优质的免费售后服务和售后保障。

客户享受售后有一个协议条件,那就是制冷剂和冷冻油等等耗材,必须采用b公司的产品。

否则出了问题,b公司概不负责。

b公司生产压缩机,但不从压缩机上面赚钱,而是从售后的制冷剂和冷冻油等等耗材中赚取利润。

简单举例,b公司以20/升的价格大批量从a公司采购冷冻油,换成b公司的包装,做成b公司的品牌油,转手以100/升甚至更高的价格出售给客户。

同样道理,凭借售后的垄断,其它各类耗材均以超过5倍的超高价出售。

卖机器没赚到的钱,甚至倒贴进去的钱,反手又从这些地方赚回来。

超高暴利必然引发灰黑产业。

刘东林做的买卖,便是从a公司低价拿油,伪造b公司的包装,出售仿冒油。

同样型号的一桶油,20升,b公司卖两万多。

刘东林这里只卖一万多,关系熟的老客户,大批量采购,可能几千就能拿到。

成本仅几百的东西,几千上万的卖,依旧是暴利买卖,关键是不需要“压缩机”

这一成本代价。

刘东林卖的油也是a公司生产,不存在品质问题,能拿出各种检验证书,还能开正规发票。

整个行业,类似b公司的压缩机生产公司有十多家,恶劣的竞争环境和不合理的竞争方式才衍生了刘东林这类做的仿冒买卖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有多达数千家,根本管不过来。

因而,生产压缩机的公司只能用尽各种手段,加强售后管控。

刘西水毕业后,在刘东林的卖油公司做了小半年,知道赚钱,但也知道这买卖上不得台面,不可能真正做大,于是就没干了,回家写小说去了。

刘东林的公司的故事在这里还仅仅是开始。

刘西水在家写了一年多的小说,接连着扑街了好几本,心理压力巨大,家里老妈看不下去,天天吵着要他出门找工作。

那时,刘西水在小区门口的商铺出租给一位老板开咖啡厅,完全没有生意,咖啡厅倒闭,老板欠着房租跑路,一时还找不到下家,商铺空置。

恰值那时刘北王毕业回家做游戏主播,没人气,播了一年连签约都没混到,他的父母也催着他找正经工作。

刘西水和刘北王一拍即合,两人合伙,将商铺装修,开了家网吧。

创业想法是,新建的工业园区招募的工人都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年轻人肯定玩游戏,一个人在家玩的不够爽,肯定三五相约进网吧开黑,网吧生意应该会很好。

事与愿违,网吧几乎没有生意。

打听才知道,工厂找的都是高材生,全是自制力极强的学霸,就算玩游戏,也懂得节制,不会去网吧玩。

网吧坚持了不到半年便倒闭。

刘西水的商铺旁边,是两间160多平的大商铺,是刘家村拆迁刘东林从g市赚到钱归来,投资地产买下。

在刘西水和刘北王合伙开网吧的同时,刘东林也意识到卖仿冒油有风险且不能做大。

不知从哪儿认识了一个叫‘吴姐’的珠宝设计的中年女人,刘东林决定转行做珠宝生意,于是将两间商铺打通,改成一间330多平的大铺,做成了一间珠宝店。

刘东林的想法是,能去工业园上班的都是高薪阶层,住在附近的都是高收入家庭,他们肯定买得起金银首饰。

而且大都是到了结婚年龄的年轻人,婚戒之类的珠宝肯定有需求。

事与愿违。

工业园区上班的都是理工科的高智商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理性全面压制感性,对金银珠宝完全无感,都是那种结婚连颗钻戒都不肯买的光明磊落的汉子。

珠宝店开业半年,进店闲逛的人都没有几个。

六家村的三兄弟在相同的时间,宣告创业失败。

刘西水和刘北王还好,各亏十来万,不算大钱,承受得起。

刘东林就惨了,卖油多年赚的钱全搭了进去,倒欠一大笔债务。

月月都要还高额利息,屯在手里的金银首饰短时间内还难以处理出去。

怎么办?

失魂落魄的三兄弟相约在城北洗脚,解压放松心情,同时合谋商量出路。

路经城北骡市,看到满大街的“大师茶”

广告,刘西水计上心头,有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宗师茶 城北骡市是联盟东部大陆最大的茶叶批发贸易市场。

大师茶号称是由八位制茶大师亲手炒制,每年卖出三亿罐,连起来能绕东大陆十五圈。

产品定位“礼品茶”

,市场定位“中高收入人群”



几十克,一两百克的茶叶,成本也就几十块钱,套一个花哨包装盒就敢几百几千的卖。

大师茶为何有市场?

东大陆有着千年茶饮文化,在东大陆几乎人人都喝茶。

东大陆的人有逢年过节送礼的习俗,酒和茶是贵重礼品的首选。

大师茶卖的是什么?

卖的是噱头,卖的是产品包装,卖的是档次,卖的是市场需求。

刘西水脑瓜子一转,就有了一整套的方案。

“宗师”

对比“大师”

,称谓上就高了一个层次。

市场定位也升级为“超高收入家庭”

,一般的高收入还不行,非得年入过百万的那种富人阶层。

茶叶也就那样,顶级的好茶在骡市也就1千块钱左右一斤,品质更好且不能量产的茶也就几千一斤。

重点在包装!

用金银来做装茶叶的罐子,用珠宝来点缀,将茶叶罐做成工艺品!

大师茶铺天盖地的打广告,开拓市场。

宗师茶则乘着这股东风,弥补市场空缺,而且是利润最高的那一块空缺。

宗师茶的定位是‘奢侈品’。

启动的第一笔巨额花费就是花钱请几位“茶道大师”

和“珠宝大师”

代言。

预算启动资金3千万。

刘东林珠宝店的货物折价能值大约1100万。

凑不出这么多钱。

缺口巨大,且风险不小。

三兄弟一合计,开始联络刘家村的乡亲故友,发动大家一起出资,合伙创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