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8.19事件(2/2)
克里姆林宫里传来了他的召集令,要求军方支持他的政变行动。
得到消息的这些大军区司令员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观望的态度,谁都不傻,明知道根据推测和彼此间消息的沟通,大家都清楚,亚纳耶夫的政变行动必将流产。
就算他取得了成功,于自己而言,无非就是不再担任军职,老老实实退休罢了。
倘若真的支持了亚纳耶夫,一旦他失势,罢官免职恐怕是最好的后果,搞不好绞架就在等着自己。
西罗诺夫在收到参谋传递回来的信函之后,大吃一惊!
对于陈兆军的本事,他心中还是有点数,但他想不到,陈兆军竟然敢对苏联政坛做出如此大胆的推测。
不过,不管事件是否真如陈兆军所推测,他都会选择按照陈兆军说的去做。
他相信,于情于理,陈兆军是不可能害自己的。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西罗诺夫悄悄地下令,整个太平洋舰队所有舰船卸掉燃油,拆除燃料棒,所有武器弹药全部入库,除非舰队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否则任何人不得为舰船加注燃料,补充燃料棒,武器弹药更是禁止出库。
果然,在做完这些工作没几天,太平洋舰队便接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召集令,要求西罗诺夫的太平洋舰队支持亚纳耶夫的政变行动。由于准备工作充足,西罗诺夫很轻松地以太平洋舰队目前的状况,无法从事任何军事行动为由,站在了观望的立场上。
对于此次变故,西罗诺夫很庆幸,由于有了陈兆军的预先警报,太平洋舰队对此次政变准备充足,届时无论这次政变成败与否,西罗诺夫自己都能很轻松地将自己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这次由亚纳耶夫所领导的一帮保守派高级官员发动的政变,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陈兆军的这次准确的预料让所有人都不由地为之惊叹,毕竟这次政变的声势浩大,短短的时间内便结束是所有人都无法意料的。
对于陈兆军不仅预料出苏联即将出现政治危机,还预料到了这次危机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了这两点,对于陈兆军这个人,不管是谁,都更信服了。
量子基金方面对于陈兆军自然是敬畏不已,思想和脚步力求紧随陈兆军。
而苏联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政治委员的有能量的高官们,只要收到陈兆军消息的人,都对陈兆军这个局外人佩服不已,并为自己方面有人在陈兆军的地盘万宁拥有投资项目而庆幸不已。
这次他们对于自己方面的子弟在万宁投资行动的想法不再那么保守了,而是十分看好万宁的未来,鼓励自己的子弟在那边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将所有的基础都转移到那边去。
其实,这次政变完后,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那帮苏联太子哥们了。
在有了陈兆军的警告之后,他们已经将能挪的资金都挪到了中国,从那架势可以看出,短时间内他们是不准备再回到苏联了。
毕竟苏联的局势的动荡程度吓人,鉴于普通群众对官僚腐败现象的仇视程度,苏联政府不得不开始对这些进行整顿。
而这帮太子哥们,没一个是干净的,有了自己父辈的支持,能留在中国自然最好。
至于对陈兆军的看法,他们早已是根深蒂固地信任和佩服了,这次更是完全依靠他,自然必须拿出十二分地干劲来投入到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的事业中去。
之后的一系列事情仍然按照历史的脉搏跳动着,在政变结束后,虽然戈尔巴乔夫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有了这些,陈兆军已经可以彻底甩手不管苏联那边的情况了,只等着几个月之后的苏联解体。毕竟,这次能从苏联搞过来的东西都搞了,其他的要不是没法搞,就是不划算没必要。
最让陈兆军开心的,这次政变为万宁带来了更多的各方面苏联技术、设备和人才,那帮苏联太子哥们比谁都积极,不管能不能搞的东西,他们都会进行尝试。用他们的话来说,叫此时不抢,更待何时?不抢白不抢!他们知道,再回到苏联的机会不多了,努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更多的苏联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加入,万宁各方面的建设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更是迅捷了。现在万宁各方面的发展都按照陈兆军预定的方向稳步而又快速地前进着,特别是在注入了这么多新血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