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2/3)
[编辑本段]八、「宗教中的」
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
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
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
可是至战国百家言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
据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
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的仙人形象。
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是食是飨。”
庄子多记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徐无鬼篇记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知北游记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得之,以登云天。”
秦汉方士更以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
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是也。”
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鼎湖升天的神话,曰:“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之弓。
百姓仰望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为古仙人。
由此遂被沿袭。
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
同书辩问篇夸说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
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
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
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
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成仙事迹。
泰一杂子曰:“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
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
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
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
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
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
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
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本行记,是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
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
道教奉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
,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
道士多托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内经外,托名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
托名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龙首经金匮玉衡经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太乙八门入式诀太一八门入式秘诀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庙,河南通志云:“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又有轩辕祠专祀。
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问孔子,孔子也不信,他回答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后代于祝。
[编辑本段]九、「道教所述」
道教所指称的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三是日中;四是中岳;五是历史传说人物。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
,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轩辕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
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的后裔。
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合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
其后与炎帝发生冲突,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记载: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
,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
,“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
,“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
,“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
,问正一之道”
,又“练石于缙云台”
,“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
。
飞升后,为“太一君”
,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
,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
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
春秋台诚图称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
然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
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
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
大概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担任雷的巫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