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1/2)
韩知古早年被俘为奴,契丹倾向很严重。发达还是自韩德让起才开始兴旺的。更早的是韩延徽家族,未入契丹之前,曾为幽州观察节度使,其父韩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就活动在幽州一带。所以韩延徽入契丹后,事仕四朝,颇受重用,其子孙兴旺发达程度一点不亚于韩知古家族。
刘家曾是唐朝卢龙节度使刘怦后代,其子刘守敬见中原战乱,与赵延寿一起投降辽国。其家族也显贵一时,有数子娶契丹公主,为驸马都尉。最荣光的先是刘景,后是刘六符。
马家便是石晋朝青州刺史马胤卿后代,辽太宗举兵灭晋,其人不降,辽太宗义而释之,迁其族于幽州医巫闾山,从此子孙事辽,最有名的是马人望,一度为参知政事,南院枢密使。还有一家,马直温家族,其世族居于此地,雄居燕蓟。所以让后人无法分清。
赵家的赵思温曾任后唐平州刺史兼平营蓟三州都指挥使,降辽后因为其英勇善战,颇受契丹器重。
这本来没有什么。
但契丹境内不是采用宋制,而是继续保留唐朝制度。也就是一个大家族,庄下有许多部曲与客户,实际就是奴隶。连同客户在内,都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可以任意笞打买卖部曲、奴婢与客户,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
而东家自己则拥有无数庄宅田园、奴仆人户,牛驼车马,不能知其数,至于所藏的黄金白玉、珠犀佩带、器合衣物、玩好之具,用筹都算不过来。契丹朝廷无奈,做法太过份了,派人清查隐户,屡屡不得。逼得没有办法,不敢过份得罪。若是这几大家族率民投降宋朝,幽云十六州都保不住。一度让马人望去查,你是马家的人,不易得罪他们。马人望不傻。敷衍了事。
有自耕民,少,税务重,负担更重,生活未必比那些客户强多少。
为什么这些部曲与客户不反抗?
这是自唐朝以来就制订下来的制度,习以为常。宋朝制度颇为人道,可百姓哪里知道。
这几大家族与契丹权贵形成密切的联系。契丹兴他们就兴,契丹亡他们就亡。因此,赵匡义率兵收复幽州,几大家族带着部曲与客户配合韩德让,浴血奋战,使宋朝不得收复幽州。
这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想破解,有点难,但找出原因所在。迟早必会找出办法解决。
一行人来到西山,在桑干河边扎下大营休息。
夜色降临,听着外面的山涛阵阵。郑朗久久不能入睡。马上就到了幽州。
对于宋人来说,幽州是伤是痛,但对于郑朗来说,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郑朗对郭逵说道:“仲通,我看到一件事,看看你有没有方法化解。”
“相公,何事?”
郑朗将心中想法说了一遍。
“郑相公是想策反这些部曲与客户?”
“策反那有那么容易?我是想让这些部曲与客户对宋朝产生向往。若是如此,我朝有机会收复幽云十六州时,他们反抗就不会激烈。若没有这些部曲与客户壮丁的配合,仅是那些大家族。他们能调动什么人手?”
“恐怕不易,契丹对我朝防范严密,也不能派斥候前去这些庄园游说,一是不信,二是前面游说,后面就会让契丹人抓起来。”
“假如商贸数量更大一点呢?”
“郑相公是想让这些商人亲眼目睹。让他们自己传言?”
“我是这样想的。”
“恐怕也不行,边境因为战乱不休,百姓生活很苦,以前幽州旱灾,我朝为了友好,接纳部分百姓来投,对他们救济,等旱灾过后,又将他们送回契丹,也未见得功。悬差不大,诱惑力不足。除非河北河东百姓也象杭州那样富裕,那才会产生吸引力。”
不可能的。
那样的话,宋朝早进入资本主义。
“仲通,你可有其他良策。”
“大约难,一路你与刘六符交谈,属下在旁边也听到一些,契丹对这几大家族十分善待,从上自下的策反,根本行不通。”
“我也未想过从上往下的策反。”郑朗道:“慢慢来吧,反正不急,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朝廷必须小心经营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还要良政,否则一旦开战,契丹必与我朝鱼死网破。”
“是啊,”郑朗躺在床上郁闷地叹了一口气。他有把握歼灭西夏,但对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心中却没有半分把握。
风声更急,松涛阵阵,一会儿俩人进入梦乡。
……
辽兴宗河曲惨败,心中羞愤,元旦后带着大军从长春河,跃马混同江(松花江),看到契丹来势汹汹,临近的蒲卢毛朵(生活在长白山北部,习惯将蒲卢毛朵、长白山部与图门江入海口附近的为(氵岁)貊部称为东女真)数部来降。
辽兴宗这才满足了虚荣心,退回长春河。
听到郑朗应当前来,十分高兴。但没有指望马上让郑朗投降契丹,与诸臣商议。最后想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郑朗入彀。
然后率大臣与士兵离开长春河春捺钵的地点,迅速南下幽州。
也不仅是因要隆重对待郑朗,还有一件事,他也不得不南下,正好也用来对付郑朗的。
来到幽州城,已经是阳春三月,春满大地,原野生机昂然时刻。
幽州群臣出来迎驾,辽兴宗就问道:“宋使呢?”
现在还不能称呼郑朗是自己的大臣。
“他在国子监开讲,”萧惠答道。
南人就喜欢这一套,辽兴宗心中道。其实他本人也喜欢这一套,说:“带朕去看一看。”
契丹为了安抚境内的汉人,于五京比设了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规模是最大的,幽州也是契丹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四十万,放在宋朝也是一个大型城市。
郑朗就在国子监最大的学堂开讲,听者如山。里面的人无法坐,只好站着,连外面窗户上都趴满了人。听到得意处,一些儒生摇头晃脑。确实。双方在儒学造诣上相差太大。
有的人听到入味,辽兴宗到来,也没有听到,两耳只是集中在室内。
郑朗却听到了,他从学堂里走出来,行了一个臣子礼。对此郑朗不在乎,只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让他下跪又有何妨?实惠才是郑朗最看重的。
辽兴宗很满意地看着他,说道:“郑卿,你我神交已久。”
他手下偷了郑朗的字,与他无关,郑朗又写了一些词与字送给他,算是有点神交。
“陛下,不敢。”
“朕问你,河曲一战。你是不是有意让朕与元昊两败俱伤?”时至今天,契丹君臣皆产生怀疑。这样才对宋朝有利。然后又看了看郭逵,不满地皱了皱眉头。干嘛让此人做副使,这不是存心恶心俺吗?
“陛下,非也。河曲一战前,臣在丁忧,按照古制丧礼,只能谈丧事之内的话题,其他话题皆谓不孝。”
“是也,是也,”刘家一位长老连连额首。
辽兴宗冲这个长老翻了一个白眼,又看着郑朗责问道:“那你为何派郭逵来朕军营?”
“陛下。
此战与臣并无关系,乃是张亢在代州听闻陛下与元昊大军陈列,激战随时能爆发……”
说着走了几十步,来到门外,其他人会意,没有跟上。
毕竟要给辽兴宗留一点面子的,郑朗这才说道:“张亢分析过,陛下虽以君伐臣,占据道义,可占的面不大。
之所以伐元昊,原先是想替我朝逼迫元昊请和。
元昊与我朝已搭成和议,陛下再出兵,在此上失去道义,使西夏兵士成为哀军。
交战之所位于沙漠地带,风沙无情,对北朝大军更为不利。
陛下又起轻敌之心,但心陛下有失,写了一封信给我。
我这才写信给我朝陛下,托他安排人手,以防万一。
倒没有想到陛下真的大意了,特别是元昊亲去大营请降,西夏散漫,根基不深,一旦陛下于军营中将元昊擒下,以君擒臣,再将他安排到中京或上京担任官职,对元昊不算委屈,又占据大义,西夏群龙无首,必然大败。
可谁能料到这些呢?”
辽兴宗让他说得无话可回,黯然道:“朕是失误了。”
“陛下,胜负乃兵家常事。贵国虽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度,可及唐朝否?”郑朗忽悠道。这次来契丹,就准备拼命忽悠这个小皇帝,而且以这个小皇帝的心软与中等智商,也比较好忽悠。相反,想忽悠赵祯却很难。
“不及。”辽兴宗老实地答道。若唐朝不衰落,哪里容得契丹立国成功?
“陛下,唐朝后期我不说,就说前期,数次大败于吐蕃,前后折损兵马几达四十余万,再败于奚人,与贵国,然后败于靺鞨,后突厥,大食。但最终结果呢,雄跨四海,拥有世上最大的疆土。陛下之败,仅是一时大意,然北朝兵强马壮,想要报仇,随时可以待机而动,这次兵败,下次还会兵败吗?且西夏也不尽是沙漠地区。到草原上,有那一个国家及得上北朝军队?”
“听说你性格很温润,果然会说话。”
“能说得通,温和态度说话岂不是更好。不过臣若犯起倔来,也会倔强。”
“那是,否则你不是良臣,而是佞臣。你说的张亢是谁,可是代州那个张亢?”
“正是此人。”
“他倒有些眼光。”
“军事谋略,他远在臣之上,在臣之上的还有,狄青、王信、种世衡等数员大将。”
“他们能与张亢相媲美?”
“各有各的特点,相差无几。”
“西北战役不是你指挥的吗?”
“臣仅能称参与,实际这些将领起的作用比臣大。”
郑朗话外之音,你就是得到我,宋朝依然很强大,辽兴宗忽信忽疑,说:“你继续开进吧,让朕也听听。”
此次郑朗所过之处,十分轰动,几乎所有州县的百姓都跑出来观看。特别是那些儒生们,一个个成了疯颠。有的儒生特地从云朔追到幽州来听郑朗开讲。
都讲了些什么,让境内的儒生们疯成这种地步?
辽兴宗好奇,他也在读儒家书籍。所以想听一听。
“喏,”郑朗从容说道。
长相不是很英俊,可姿态连辽兴宗也为之心动,不卑不亢,他接待了许多宋朝使者,从其他使者身上几乎都未看到过。富弼算好的,可一副怨气冲天的味道。打老远就闻到。包拯算好的,一本正经,颇为无趣。更多的人是软骨头,仅能做到唯唯诺诺。
郑朗继续开讲,他瞥了一眼这个皇帝。也不能说小皇帝了,正好奔了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