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四百十章 国书的背后(2/3)

誓书之外,一无所求,各务协心。

庶同悠久。

自此保安黎庶。

谨守封疆,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

子孙共守,传之无穷,人渝此盟。

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昭圣皇帝复答云: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

神明具知,呜呼。

此盟可改,后嗣何述!

穷以两朝修睦,三纪于兹,边鄙用事,干戈载偃,追怀先约,炳若日星,今绵禩已深,敦好如故,如关南县邑,本朝传守,惧难依从,别纳金币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搬至雄州白沟交割。

两界溏淀,已前开畎者,并依旧例,自今已后,不得添展,其见堤堰水口,逐时决泄壅塞,量差兵夫,取便修叠疏导,非时霖潦,别至大段涨溢,并不在关报之限。

南朝河北沿边州、军,北朝自古北口以南沿边军民,除见管数目,依常教阅,无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马。

如有事故添屯,即令逐州、军移牒关报,两界所属之处,其自来乘例更替,及本路移易,并不在关报之限。

两界逃走作过诸色人,并依先朝誓书外,更不得似目前停留容纵。

恭惟二圣威灵在天,顾兹纂承,各当遵奉,共循大体,无介小嫌。

且夫守约为信,善邻为义,二者缺一,罔以守国。

皇天厚地,实闻此盟,文藏宗庙,副在有司,余并依景德、统和两朝誓书。

顾惟不德,必敦大信,苟有食言,必如前誓。

当年签订的那个盟约对两国有好处,不过呢,关南十县俺们契丹人不服气,想撕毁这个盟约,于是两国重新签和,增二十岁化解我们契丹愤怨之气。

委婉的将增岁币原因解释一遍,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自此以后,关南十县的事俺们契丹不再提了,大家做好兄弟吧。如果违背誓言,国家灭亡,老天来讨伐。

国书没有抹宋朝的脸面。

其实这份国书的背后揭示许多问题,契丹人议和派比主战派声音更大,与宋朝一样,只想苟且偷安,得到一些好处,见好快点收吧。

好听的说话,以和为贵。不好听的说法,不思进取!

宋朝打到现在,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沉重,将士厌战,两面夹击,关南十县借机得到手不是不可能。得到关南十县,有这个跳板存在,二十万岁币又算什么?

有人看出来,但也知道关南十县对宋朝的战略地位,怕宋朝人拼命,所以主和派声音压过主战派。

目光短浅,不团结。

既然一心想主和,也得到许多好处,就不要再羞侮宋朝,关上门偷偷乐吧。却来了一个纳币与献币,宋朝也有热血人士的,怎么甘心?

到了京城,耶律仁先又搞起huā招,说南朝使至北国,位甚高,北国使来南朝,座列颇卑,礼宜均比。契丹使至宋朝京城,奔腾御道,横冲直撞,如若无人之境,还喊不尊,难道要与赵祯平起平坐?

然从。

种种的做法,使这次新盟蒙上一层阴影。

只要心中有一份志气的宋人,全部不服。

对契丹来说,短有九曲之丧,长有海上之盟,灭国之祸。

两国皆没有那么长远眼光的大臣,看到国书,吕夷简十分开心。仅是二十万,契丹都没有讨价还价,满意了。物价涨得快啊,老百姓工资没涨多少,房屋原来十万块钱一套,几年后一百万都拿不下来,人民币严重贬值,增二十万也不算什么。

然后议这个纳。

富弼还想哼哼,说让吕夷简与晏殊一拨拉,你小子滚一边去吧,没你事了。

富弼很想揍老丈人,气得,还有妻子让他更生气。第一次去契丹写信说家中女儿死了,第二次去契丹又来信说家中生了儿子。富弼在契丹气得要发疯。

忍着怒气。上奏道,彼来献纳二字,臣既以死拒之。敌气折矣,可勿复许。

奏上,被晏殊扣押不报。

富弼一怒之下,在京城重新买了几个宅子,又赎了几个美妹,放在宅子里面,成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晏殊这时候没有心思与女婿较真。得快点签好,以免夜长梦多。

双方会谈,耶律仁先继续要求将原来的贡改成纳字。几个大佬难之,耶律仁先说道:“石晋报德我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

是我们的地方,让周朝柴荣强自夺过去的。现在我们不要关南十县。仅要一个纳字。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很好反驳,就用契丹国书上的内容便能反驳,可几个大佬没一个吭声。

刘六符又说道:“本朝兵强将勇。海内共知,人人都愿意想攻打宋朝。若恣其俘获以饱所欲,与进贡字敦多?况大兵驻燕。万一南进,何以御之!”

懂的,一看这群大佬们都是怂样,恐吓便来了。

如果富弼在此,便会大声喝道:“那就开战吧,何说多言。”

马上刘六符便会怂下去。

然而。吕夷简怂了,晏殊怂了。杜衍也怂了。

于是同意纳字。

消息传到契丹,契丹举国狂欢。

仅派几个使者,不发一兵一卒,就得到这么多好处,外加一个大号管仲,怎么不高兴,于是刻碑记功。

宋朝君臣也长松一口气,不管怎么样,两国夹攻的危胁终于化解。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huā瘦。只有一个人落落寡欢。

富弼气得不行,自己孤身一人,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寸步不让。契丹使者来到宋朝京城,居然一步步退让。这是为何!

但有一个人站在暗处,隐然观注着这一切,赵祯以功迁富弼为吏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富弼恳切地说道:“增岁币非本臣志,特以方讨元昊,未暇与角,故不敢以死争,其敢受乎!”

不是正在与元昊开战,宋朝不能两面应战,不要说什么纳字,一毛钱也休想从我嘴中得到。

这是丑事,有什么资格领赏功劳。拒授。

大家还是知道富弼立了大功的,有的人开始眼红,新任御史中丞王拱辰找到赵祯打小报告,陛下,报告,富弼丧权辱国,不能阻止辽国无理要求,是失职。尤其是陛下只有一个公主,辽国求婚,他居然就答应下来,是大逆不道,应严惩。

赵祯盯着他大半天。

富弼官职小,又不象郑朗那样得到圣宠,两人很少单独面谈过。可朕也不是傻子,大半天怒喝一句:“朕为天下生灵,王女非所惜!”

将王拱辰生生骂走。

一幕大戏终于落下,另外一场小戏再次上演。

契丹的问题解决,还有杨守素呢。晏殊进谏,可以谈西夏的事。

赵祯冷眼相观,对此事他接到郑朗密奏,心中有底细,在看诸位大佬表演,平静地说道:“准。”

将杨守素召到宫中,几位大佬再次入座。晏殊说道:“杨守素,契丹已经与我朝重新搭成和盟,你们西夏早点诚服,免得我朝集举国大军,攻伐灵兴。”

受了契丹一肚子窝囊气,晏殊将怒火发泄到了西夏人身上。

“晏相公,你的小令写得很好,军务大事非你所长。若是宋朝能攻入我西夏,缘边四臣可谓是宋朝中兴四臣,为何无一人攻入我灵州。纵然我国进攻麟府,国内空虚,贵国三路大军集合,仅是小掠韦州城,立即退缩。是谓何故?那时可有契丹人相逼?”

吓唬谁呢。

“难道你们西夏不想和?”

“想和,大家必须拿出诚意。”

赵祯想抽他耳光子,本来还有怜才之心,现在看到临死不改的奴相,赵祯也渐渐产生厌恶。

“那你们西夏需要什么?”

“商榷重开,准许我朝青盐涌入贵国,另外需要贵国赐币,以安我国百姓之心。”没有用贡币与纳币,而用了赐币,反正是岁币。

“那不可能。”

“不可能只有战。我国一无所有,顶多退回银夏五州,可以自保。那样最少能坚持与贵国战上十年辰光。”别看俺不是契丹超级帝国,照样能恐吓你。

十年打下来,元昊肯定只能返回银夏五州,不用征伐,国家也因为战争自动瓦解。但宋朝同样很苦逼,说不定造反的,起义的一大箩筐。

晏殊气得发呆。

“退朝吧。”赵祯挥了挥手说道。

看过表演,心中失望之极,越是这样,他反而越想求和。大臣无能啊,只能以和为贵。

……

一片黄叶悄无声息从树头落下。

御苑里到处枯黄,清凉的秋风掠过,莫明的便有了一些惆怅。

赵祯背着手,看着满树枯黄发呆。苗氏悄悄走到他身后,躬身说道:“臣妾见过陛下。”

“嗯。这一回你可安心了。”

“也是你的女儿。”

福康公主不知道什么。撒娇地跑过来,拽着赵祯的麻袍喊道:“爹爹。”

赵祯将女儿抱起,其实他心中也舍不得。只有这时候他才恢复了做父亲的那一份温情,将女儿紧紧抱在怀中不放,省怕一放女儿便长翅膀飞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