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既得陇,复望蜀(1/2)
第一百七十八章既得陇,复望蜀 郑廉上前从丁楚魁手中接过这些书信。
张轩拿过来一看,厚厚一叠怕有百十余封书信,而且都没有封火漆。
信封都是开口的。
方便张轩查看。
张轩接过来,本想打开看看,忽然一想看了又能怎么样?
他对粤西府县官员的了解,仅限于人名而已,还有一些履历,也仅仅是写在书面之上的履历,这还是胡澹从桂林到广州沿途收集的情报。
至于更详细一点的。
抱歉一点都没有了。
张轩给胡澹的人手不过几百人而已,不要将这个时代的情报机关想的多高大上一样。
对这些人与丁楚魁的远近亲疏,乃至于恩怨情仇,那是一点也不了解。
即便看了这些书信,也不会任何用处。
想来丁楚魁已经想肇庆城当成投名状献给了大夏。
也不会在这些书信之中,写一些不利于大夏的内容,最少桂林方面还没有魄力将肇庆城作为饵。
让丁楚魁为间的。
张轩心思急转,本来想要打开信封的手,轻轻一转拍在信封之上,说道:“我自然是信的过丁先生,郑廉,下去封了火漆,速速送出去。
记住多派一些骑兵,在让粤西各城看一看,我大夏铁骑的威能。”
“是。”
郑廉立即说道。
随即缓缓后退,转身下去办事了。
“大将军英明。”
丁楚魁说道:“以隆武覆灭以来,绍武与永历相争,粤西府县两不相属,或者可以说两项相属。
各府县官员多日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各处来攻打,各处盗贼风起云涌。
只能谨守城池而已。
城外已经无力控制。
属下写信招抚,乃是怀柔。
大将军临之以兵。
乃是示威。
如此双管齐下,想来各处府县必然束手投降。”
张轩没有被丁楚魁的马匹拍晕,轻轻一笑,却不好拂了丁楚魁的面子,说道:“如果真有此事,丁大人之功为最。
多的不敢说,一部侍郎,必将虚位以待。”
张轩这个许诺不可为不大。
大夏制度,六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
成为皇帝御前会议的一员。
也就是说,身为一部正堂官的尚书,需要更多时间在大内办公。
各部的庶务都分担到几个侍郎之上了。
各部的侍郎,实际上成为各部的实际权力的掌控者,权力要比明代的侍郎要大上不少。
这些张轩能争取最大官职了。
毕竟虽然张轩对内阁诸位大学士,带着一股俯视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内阁大学士其实并不是张轩能 够干预的,特别是内阁首辅,与他这个大将军,也是分庭抗礼的存在。
张轩也不敢轻忽。
侍郎已经是张轩能开出最大的价码了。
张轩之所以下这样的血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想丁楚魁留在两广。
借助丁楚魁的影响力招抚这么多降官,这些降官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全调出去的,再让丁楚魁留在广州,恐怕张轩就要依靠丁楚魁治理两广了。
丁楚魁坐大,却不是张轩想看见的东西。
不过这些内幕,丁楚魁却是不知道的。
或者是不想知道了。
“能有大夏一统天下,出一分力,乃是属下的荣幸。”
丁楚魁说道:“只是广州失陷,肇庆不保,自桂林到肇庆,林佳鼎东征之时,扫地为兵,倾力而为之,桂林之东,梧州。
平乐,两府,几乎为之一空,仅仅老弱士卒镇守而已。
从肇庆到梧州,四百里,梧州到桂林,五百八十里。
下官常听先帝在时,常率精骑,日夜兼程,倍道击之。”
“以此估算,以精骑突击,三五日之内,就能突击到桂林城下。”
“桂林一下,擒桂王在手,则明亡之至矣。
广西贵州之地,本多土司,大将军当以大兵临之,招土司与会。
临之以威。
树之以德,则两省皆入大夏版图。
大将军南征以来,连夺明之三帝。
功莫大焉。
封王有望。”
丁楚魁对此也是有私心的,他很明白,招抚粤西府县,他的功劳并没有那么大,而是张轩就局势做到了这个地步。
丁楚魁才能衔大功回朝,在朝廷之上站稳脚跟。
张轩听了,手一紧,深吸两口气,说道:“容我三思。”
丁楚魁最善察言观色。
他看张轩的表情,就知道张轩心动了。
他也明白,很多时候劝谏,并不是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当好处。
既然张轩已经有些心动,他就起身告辞了。
张轩等丁楚魁走了之后。
立即起身,左右徘徊不定。
张轩一直再想结束两广的征战,而丁楚魁的方案,给了张轩一个完美的答案。
只要打下桂林之后,就招抚贵州,广西的土司。
甚至给他们一点甜头,让他们只要不为明军所用就行。
到时候,大夏在江西,湖南,广东大部分士卒都可以裁撤了。
大夏军事防线,也只剩下北边一条,至于从郧阳,重庆,贵州,这千里大山之中,一面扶植土司,一面占领几个要点,就可以做好防备。
张轩不用去计算,就知道,大夏所需 的军队可以减少很多。
从两面做战的窘境之中恢复过来,将江西,湖广大半,江西,广东,福建,这些省份完全归为内地,一增一减之间,财政压力大大减少。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夏朝廷手中可支配的财政大大增加。
甚至可以直接兑换成国力的增强。
到时候是修养生息一两年,西进四川,一统南方,还是学朱元璋,先下山东,旋攻复河南,再攻陕西,最后围攻大都的总战略。
都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按照张轩原来的想法,岭南之地,是与明军对半分的,广西广东之间的征战,要持续到明年了,而永历政权没有消灭。
贵州,湖南边边角角的明军,就不会放弃。
也就是虽然张轩的胜利,改变了大夏的战略态势,但是大夏两线作战的情况,依然没有改观。
不过是一面是襄阳,淮西,淮东。
一面是湘西,贵州,广西。
更重要的是,后一条战线,很多地方,都深入大山之中,再想有一场干脆利落的歼灭战,恐怕也不好找了。
如果没有清廷的压力,张轩或许想稳定一点,但是张轩时时刻刻的感受到清廷的压力锋芒在背。
这一战的意义,不在于占领多少府县,广西从来是穷地方,占据江南的大夏,不差那几个府县的赋税,而是大夏战略形态的改观了。
对一般将领来说,他们或许看不到这一层。
但是对张轩来说,这诱惑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