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旧事(1/2)
第九十九章 旧事 头带金冠,蟒袍玉带。
身上每一丝每一缕都极尽巧思,身上绣着那一条蟒,但是在寻常人看来与龙团无疑,几乎要破衣而出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
这种古老的带有礼服性质的服装,不被后世人看在眼里,但是在当代人心中却是再好不过了。
即便是高一功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三位侯爷。”
一个太监说道:“吉时已经到了,还请三位侯爷进宫。”
“走吧。”
高一功说道。
党守素与李过微微落后高一功一点,以示以高一功为。
其实这一次,三人商议过,要不要一起来,还是分批次过来,最好还是决定一起过来,毕竟三人都不是傻瓜,当然看出隆武的分化之意。
以至于现在他们三人心中已经有微妙的感觉了。
而且他们也自忖大军在外,隆武不敢拿他们怎么样的。
一行人进了皇宫,皇宫原来也不过是长沙府中的一处官邸,再加上隆武并没有修建宫殿的意思,显得普通。
与寻常的官府衙门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高一功等人却多看了站岗的侍卫几眼。
高一功打了半辈子仗了,眼睛很是毒辣,如果看不出来,这些士卒或许有稚嫩,身上并没有太多的杀气。
但是精气神却是足够了。
“是好兵胚子。”
高一功心中暗道。
几乎所有的兵头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尊重的只有实力。
“襄阳侯,郧阳侯,宜阳侯到-------”
一声声太监的呼喊之声中,三人走进了正堂之中。
一抬头,高一功就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起身说道:“三位爱卿何来之迟?
朕已经等候多时了。”
他就是隆武帝。
高一功第一眼看到隆武帝,就感受到隆武帝身上有浓厚的书卷气。
隆武帝爱书如命,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读书。
即便是长沙皇宫之中,什么都缺,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不缺的,那就是书。
所以这种气质上的变化,自己或许没有感觉。
但是外人看的话,最为明显不过。
而且隆武衣着简单且简朴,为了表示庄重,身穿皇袍。
但是皇袍虽然很干净,但是很明显是旧的了。
这让高一功高看一眼。
“臣等拜见陛下。”
高一功三人有好奇或者诧异的目光看想隆武说道。
但依旧行礼如仪。
这些礼仪早已训练过了。
隆武将高一功三人,一一扶起来。
四人分别落座。
隆武说道:“三位爱卿,朕虽非长于深宫妇人之手。
但也不识民间疾苦。
三位将军起于民将,可否给朕说说?”
高一功见了隆武心中还有一点拘束。
听了隆武的话,忽然心中火起,说道:“好,陛下既然想听,臣也就敢说。”
“臣叔父不是别人,就是被朝廷明正典刑,传九边的高迎祥。”
“高迎祥。”
隆武大吃一惊。
他对这一点还真不了解。
“正是。”
高一功说道。
“臣少年丧父,跟着叔父生活,当时叔父生活不易。
往来边境贩马。
每来回一趟,都要过关,为边关的士卒所勒索。
十成利润,有五六成,被他们所夺。”
“崇祯年间,关中大旱。”
“乡亲们嗷嗷待哺,叔父在乡间也是很有名望,不得不待高家子弟,出关贩马,哪里知道,新换守将。
诬陷叔父里通外国。
下狱论死。
所贩之马,都被千户所截留。
那些马匹乃是乡亲们救命钱。”
“故而乡亲们一涌而杀,杀败官军,逃了出来,于是只能成为马贼了。”
隆武说道:“朕记得似乎朝廷严禁贩马?”
“是。”
高一功说道:“朝廷还严禁造反的。”
隆武顿时知道失言。
他也知道,很多地方朝廷的法度都变成了一纸空文,就如同高一功所说的边境千户所收的钱,在朝廷法度之中,却是没有的。
只是惯例而已。
高一功也无意与隆武硬顶,继续说道:“我叔父虽然为马贼,但是也不过求一生而已。
从不滥杀无辜。
数年之前,叔父人马也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杨老大人来了陕西。”
高一功说道:“杨老大人安抚百姓,招安各部头领,各部头领几乎都投降了。”
“叔父心中疑虑,不信官府,但是将人散去,只带了亲信子弟数百人而已。”
“果然不出叔父所料,洪屠夫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气,不管是降也好,不降也好,大多被杀,那一年整个陕西都是血色的。”
“从此之后,叔父决定与官府势不两立,战斗到底。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高一功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
但是在这个场合听来,却分外尴尬。
隆武微微咳嗽两声,说道:“李将军,您说说吧。”
李过沉吟一会儿,说道:“我也是跟着叔叔。
我叔叔,殿下也知道,正是闯王。”
“叔父本来在驿站有一分差事。
驿站上的事情繁杂之极,常常受人役使。
但这些钱粮养我一家老小。
只是驿站裁撤了。”
“驿站一裁撤。
叔父就只能为人帮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