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阿济格的决心(1/2)
第二十一章 阿济格的决心 张轩觉得这一战打了失败之极。
却不知道阿济格心中一口气咽不下。
阿济格觉得这一战,也失败之极。
即便是他竭力控制伤亡,八旗子弟也伤亡惨重,大概有死伤五千之上。
这个数字,让阿济格根本冷静不下来。
八旗到底有多少人?
努尔哈赤建立起的八旗,在黄台吉时代扩建为二十四旗。
分别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
其中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虽然重要,但是比满洲子弟重要。
而满洲八旗有多少人?
满洲八旗最基本单位是牛录,按规定一牛录三百人。
五牛录一扎兰,五扎兰一梅勒,两梅勒一固山。
两固山一旗。
一万五千人。
八旗总共十二万人马。
当然了再加上包衣奴才,或许会更多一些,但是这些包衣不是大清经制之兵,而是各级贵族的私兵,不算在其中。
这一次,阿济格也没有去算包衣伤亡数量。
这五千士卒大多都是满洲子弟。
几乎折了三分之一个旗,阿济格所领的镶黄旗可以说元气大伤了。
现在具体数目他还在压着。
没有泄露出去,否则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甚至阿济格感觉他回京之后的下场,死伤这么多没有成果,恐怕多尔衮都保不住他了。
他此刻有一种后悔的感觉。
不应该让尚可喜带着大部分汉军在牵制襄阳敌军,而自己突袭枣阳。
才有今日之事。
阿济格有一种坐立不安,他思来想后,总是不甘心。
对不甘心。
他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终于感觉到了什么叫做画蛇添足。
他如果在大败李自成之后回师,那是恰恰好。
但是如今八旗子弟这么大的损失,他即便是回去之后,恐怕攻过相抵而已。
但是他甘心如此吗?
如果对夏军来一次大胜, 将攻赎过。
他连八旗那一关都不好过。
但是他与夏军也算是接触过了。
知道夏军的实力,单凭阿济格本部的实力,想得一场大胜,实力有所欠缺。
必须增兵。
但是这个时候,想要增兵。
只有一个办法。
阿济格立即写了一封书信,快马送给多铎。
请多铎率兵南下。
此刻多铎已经在西安整顿了有一阵子了。
他手头有大量的西北降兵。
也就是当初的明朝的秦军主力。
再加上多铎手中的镶白旗。
十几万精兵。
这一 支军队加入战场,绝对能扭转战场局势,只是多铎一来,这场大战的主导权,可能就不在他阿济格手中了。
只是眼前这个面子,他决计要找回来的。
他刚刚退到了枣阳城之中,立即得到了夏军北上之事,立即传令尚可喜从汉江北岸撤退。
将主力往枣阳这边调遣。
有足够的汉军做炮灰,然后以八旗精锐一锤定音,很多时候,清军都是这样打的。
只是夏军来得很慢。
张轩走得是结硬寨,所部依次前进,每三十里,必有一座坚固的营寨。
枣阳与大洪山不过一百多里,但是一百多里,张轩足足走了好几日。
几乎在大洪山北侧建立一片堡垒群。
姚启圣坐镇承天府,将后方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上前线,这也显示出夏军最大的优势。
湖广周围数府,被闯营经营数年,虽然不能是兵精粮足,但是还是有些底气的。
前线所需的物资,根本不用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转运过来,大多少都就地解决。
而清军所需的物资,却要越过整个河南,从河北,直隶才能补充。
这是清军最大的弱势。
去年河南虽然大熟。
但是河南本地势力,犹如牛毛一般。
不管是袁时中,李自成,还是阿济格,在河南都有一种如入泥泽的感觉。
几乎每一个小县,每一个庄子,都是一支独立的武装。
如果大军压境,这些小势力,自然服帖。
但是大军在前线,这些势力就没有那么听话了。
固然有愿意为清廷所用的,但是清廷本身的名声也不好。
更有人愿意在清军的后勤上捞上一笔。
张轩虽然率领大军离开了大洪山,进入大洪山以北,桐柏山以南,大片平原地带。
但是夏军全军的消息,依旧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张轩手中。
他首先看到的就是,尚可喜退兵。
尚可喜退兵,对张轩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毕竟尚可喜退兵之后,大队人马就要转移到枣阳方向了。
到时候张轩所部在人数之上反而落于下风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张轩思量想去,立即命令杨承祖渡过汉水,重建樊城。
重建樊城,是恢复襄阳城的双城结构。
这一次是阿济格避实就虚,攻克枣阳。
如果清军要死磕襄阳城的话,单单凭借一条汉水,恐怕挡不住清军。
今后襄阳恐怕是南北交锋的要害所在。
张轩自然想要加固了。
至于这里,张轩觉得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北上的目的,不就是牵制住清军,不许清军东进。
固然阿济格如果 撇开张轩,大队人马突击随州,然后转向德安,几日之内,就能饮马长江。
但是孤军深入之势太过明显了。
只要在张轩在枣阳南侧一日,阿济格就是进入容易,出来不容易。
不拔掉这一根钉子,阿济格不敢东进。
只要拖住清军,凭借夏军在后勤上的优势,以拖待变。
张轩总体战略从来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