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傅山(1/2)

第三十二章 傅山 北京城西不远就是房山,在这里的一个小村落之中。

这个村落因为在山中,所以并没有怎么受到外面改朝换代的影响,一个个都还是发髻。

并非金钱鼠尾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深处尚且有留有发髻的百姓,更不要说这个时代。

清廷掀起了的剃发狂潮,还没有波及这里。

而这个村落里面有一个道士留居。

李云龙身边的那个乞儿此刻换了一个打扮,匆匆的将令牌送到了傅山手中。

傅山见了这令牌,一时间百感交集,暗道:李公这是在逼我啊?

李云龙在北方交往不少反清力量,但是从这些人之中,选中了傅山,觉得傅山足以担当大任。

但是傅山固然反清,但是却不愿意与夏朝有太多的牵连。

原因很简单,就在袁继咸身上。

袁继咸是傅山的恩师,再加上傅山也是大明的仪宾,乃是朱家的女婿。

他对夏朝有好感才怪了。

不过比起夏朝,傅山对清廷更加没有好感。

清廷对姜襄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而且这种镇压也不是以大同之屠为结束的,恰恰相反,是以大同之屠为开始的。

大同之屠后,虽然清军主力南下,但是为了维持清廷的统治,大力屠杀山陕两省的名士。

山陕两省之中,不知道多少士绅被杀。

傅山是太原人。

在这一场屠杀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故旧亲朋成为新鬼,就是傅山自己也只能扮成道士,四处游医,躲避追杀。

不过,傅山的医术很好,倒是名声显赫一时,为很多人所知晓。

这正是因为这个名声,李云龙身体不适的时候,就找到了傅山门下。

李云龙在傅山这里养病的时候,就看中的傅山人才难得。

想引进大夏朝廷的情报至要为傅山申请正式的官职,兵部职方司主薄。

看上去这个官职很小,但是实际上权力很大。

盖因李云龙组建的这个情报挂在兵部职方司下面的。

但是其中真正能名列大夏朝廷名册之中的,除却李云龙之外就没有了。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为了保密。

二来也是因为李云龙发展的下线,大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在朝廷上根本拿不出手。

唯有傅山名士风流,而且在北方广有人脉,甚至一些清廷的朝廷命官也能说上话来。

拉拢傅山,不仅仅是拉拢傅山本人,也是拉拢傅山身后一大批不想与清廷合作的士人。

但是傅山不肯。

无论李云龙如此劝说,傅山就是不肯。

但是此刻李云龙做出如此大事,又将统领北方情报物交给了傅山,一时间让傅山左右为难。

傅山是知道李云龙的身份的,甚至还帮过李云龙不少忙。

虽然不敢说对这个情报如指掌,但却也知道李云龙暗藏的名册在什么地方。

傅山之前,还以为是李云龙做事不密,或者信任他,但是此刻看来,竟然是早有预谋。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李云龙就是给傅山耍无赖。

傅山虽然不想与夏朝牵扯太深,但是对李云龙却是很佩服的,毕竟以老弱之身,担负奇险,做出如此大事,又怎么不佩服。

更不要说李云龙设计杀多铎。

折清廷一柱。

也算是为傅山的亲朋好友都报了仇。

傅山自然不愿意,李云龙的心血因为他的死,而风流云散。

他可是知道,为了这一张情报云龙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是就此为大夏之臣,却又不大愿意,只是他无路可走了。

他如果心狠大可将这令牌一扔,管什么情报报 但是傅山总就不是这样的人。

他思来想去,暗道:看来我要去一趟南京了。

这事情他不想担在手里,唯有去南京将李云龙的事情详细告知大夏朝廷,也让大夏朝廷知道李云龙的功劳。

派出一个得力的人手来接替李云龙。

傅山说做就做,他本来就是乔装为游方道士,根本不用怎么伪装,收拾一下,就起身南下了。

一路上来发现清廷盘查甚严。

也听说了,多铎的死讯。

当然了多铎的死讯,自然隐去了背后种种。

仅仅说是感染天花而死。

虽然盘查非常严苛,但是李云龙在北方的情报是吃素的,再加上古代社会,即便是在严格,又能严格到什么地方去。

傅山借助李云龙的人手,一路沿着大运河南下,过了长江表明身份,自然被引入南京城中。

而到了南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上元灯节过后的四五日了。

街头上的繁华落尽,年味虽然还有残留,但是百姓们也都开始了正常的作息时间了。

这十几天的谈判,文安之也摸清楚了李雯的条件。

此刻正在张轩的面前禀报。

陛下,文安之说道:清廷的意思,第一,就是清廷与我朝,互称兄弟之国。

兄弟之国?

张轩冷笑一声,说道:谁兄谁弟?

这个还没有谈好。

文安之说道:但是看李雯的 话音不紧,大抵是可以谈下来的。

谈下来又如何?

张轩说道:让朕叫多尔衮叔叔吗?

即便是张轩称兄,顺治称弟,但是真正掌权的多尔衮是顺治的叔叔,张轩就比多尔衮矮了一辈。

被张轩的话一堵,文安之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话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张轩看出了文安之的为难,说道:继续。

是。

文安之说道:第二,就是在江北互市。

张轩知道第一条是虚名,不过名声虽然虚,但还是有用的。

让下面的人打嘴仗便是了,他关注是关乎切实利益的事情,比如互市。

具体条件张轩无须了解,他只需了解清廷有这个意思便是了。

互市之事,不要着急,慢慢谈便是了。

张轩说道。

是。

文安之说道:在互市一项中,清廷最想要的是粮食与茶。

愿意出购盐,马。

张轩没有想到茶也是清廷的必须品之中,不过细细想来,却也正常,虽然清廷占据的一些地方,并非不产茶,比如山东,比如四川,但是大规模种茶,还是要南方来。

而且茶在游牧民族哪里也是生活的必须品。

清廷手中有足够的茶,也让他们插手蒙古更加有利。

张轩说道:继续。

文安之说道:是。

具体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我朝勘探边界,划分界限。

各自息兵,另一个就是交转战俘,以及各级将领的尸体,他们愿意将先帝灵柩还回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