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章 徐州之战的终结(1/2)

第十章 徐州之战的终结 有一部分蒙古人的确成为八旗一部分,所谓之蒙古八旗。

但是这些人仅仅是以科尔沁为首的一部分蒙古人,而且并非黄金家族嫡系。

明朝中后期,蒙古中心都在河套。

满蒙一体是建立在满族对蒙古的征服之上。

最少这个时候,蒙古还没有完全服从清廷。

清廷同时安排两个战场,一处是豪格所部的,陕西扫平之后,正要进入四川。

另一路就是多铎这里。

其他如北京,沈阳,等地还有不少八旗兵。

但是这些兵力却是万万不能动用的。

而仅仅依靠亲近清廷的蒙古部落平定腾思机。

一来多尔衮并不放心,满清不仅仅对汉人饱含戒心,对蒙古这种感觉未必没有。

满清决计不希望蒙古草原之上出现一个强大蒙古部落。

即便亲近满清的蒙古部落也不行。

二来,黄金家族的影响力决计不能小窥的。

多尔衮也担心这些亲近满清的蒙古部落,如科尔沁等,能不能平定此乱。

故而多尔衮决定北京出兵平乱。

而且要速战速决,用以震慑蒙古。

既然如此规划,非八旗出马不可。

但是八旗或从豪格出兵,或驻守要地,不能轻易动弹。

而且北京方面也支撑不起三场战争。

只能下令让多铎撤退了。

多铎撤退的时候,有万千不甘心。

他骑马站立在黄河大堤之上,任寒风从他脸上刮过,就好像是刀子一样。

但是多铎早已习惯这个种感觉。

黄河早就成为了地上悬河,黄河大堤也成为附近的制高点。

多铎从这里俯视南方,将大半个徐州城都看在眼里。

他好像是对自己说,也好像是对别人说:“我会回来的。”

说完之后,多铎带着随从,寒风卷着披风,从黄河大堤上一跃而下,奔驰而去。

此刻黄河之上,早就结了厚厚的冰层。

愿意的看过去,就好像是一条琉璃铺成的天路。

而此刻数万清军,正在冰面之上艰难的前行,所有人马蹄上都包着一块布。

牵制马带着辎重,也是有一打一滑。

而后面却有一队人马。

全部着甲大约有千余人,整齐列装。

留在最后面,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断后。

黄河宽数十里。

还不等清军穿过冰河。

就在刚刚在多铎眺望的地方,有数百骑簇拥着几十人登上高处,不过这些远远的眺望北方。

“王爷。”

一个人说道:“我们追一下?”

说话的人是张轩的结拜兄弟袁时中。

徐州本是袁时中的辖地,后来高杰从北方败退,杀了王道善夺取徐州城。

这才落到了高杰手中。

高杰命麾下悍将李成栋驻守徐州。

也就是李成栋在多铎的围攻之下,坚守数月不下。

高杰脸上带着几分威严,忽然长叹一声,说道:“无须再追了。

东虏不可轻。

已经向上面报捷了。

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袁时中听了高杰的话,说道:“王爷所言极是。”

对这一点袁时中很有感触。

在徐州被围之后,高杰先提本部人马沿着运河而来,与清军在运河以南大战一场,高杰差一点就稳不住阵脚了。

也是高杰所部多是老秦军。

韧性十足,这才稳住了阵脚。

鏖战竟日,高杰退后数十里扎营。

立即向南京告急请援。

其实对高杰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让大夏的势力进入淮安,但是在与多铎一战之后,高杰清醒的认识到,清军并不是自己能够对付了的。

夹在两国之间,想要保存独立,根本不可能的。

与东虏相比,高杰对夏朝的感情很深一些。

更不要说大夏对他也不薄。

得到高杰求援之中,南京的军队还没有派上来,首先到达战场的就是袁时中所部。

袁时中所部与清军也不是第一次交手了,当年襄阳之战后,与撤退的清军有过短暂的接触。

让袁时中印象深刻。

袁时中与高杰合兵,得到了数量上的优势。

与清军一战,在战场之上平分秋色。

对多铎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进攻徐州,放到南边的不过是一支偏师而已。

故而清军转攻为守,高垒不战。

袁时中与高杰就与清军打起了攻防战。

一来一去,就打了几个月,迟迟没有动静。

与高杰何袁时中对阵的是贝勒,勒克德浑。

乃是代善的孙子。

与多尔衮的关系有些微妙。

勒克德浑的哥哥,阿达礼在黄台吉驾崩之后,公开支撑多尔衮登基。

多尔衮与黄台吉一脉得到协议之后,也有退步,退步之一,就是表示自己没有染指皇位的意思。

于是阿达礼就成为了牺牲品之一。

多尔衮觉得对不起阿达礼。

对勒克德浑也多有笼络。

但是勒克德浑对多尔衮却不冷不热,原因很简单,父亲已经去世了,上面的爷爷子孙众多,有坐观兄长被处死。

虽然血脉还在,但是亲情能有几分?

勒克德浑对多尔衮更是心生怨恨。

不管怎么说,阿达礼是旗帜 鲜明支持多尔衮,而多尔衮却反手将他们给卖了。

这些恩怨情仇,让勒克德浑一意远离政治。

一心在战场上打仗。

也是一员大将之才。

只是他想愿意政治,政治未必能远离他。

因为阿达礼,所有人都将他看成多尔衮一系。

而且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才能军中一展所长。

就如现在多铎对他器重,让他独挡一面,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