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越南兄弟占城稻(2/3)

当然,别驾、司马、长史等养老官,自然靠边儿站,没资格参加大会。

武康心中暗乐,按资排辈的官场,自己终于不用坐蛇尾了。

参军事、录事、医学博士,都随折冲府上番,按规矩上番半年,可以提前回来。

老崔见众人到齐,书吏已就位,宣布会议开始。

作为大会猪脚,武康起身发言:“诸位同僚,临邑内乱初定,遣使入贡我朝,敬受我朝策封。

天朝上国,十方臣服,万邦来仪,为我朝贺!”

大佬们脸色怪异,老崔直接黑脸,司功王参军撇撇嘴,善意提醒:“变之,咱们是临时会议,不是正规礼会,不必说这些。

还有,长安在西北方向,你冲东北行什么礼?”

众人不禁莞尔,老于笑出声,武康老脸一红,讪讪放下手,干咳两声说:“临邑使团路过婺州,他们有一件宝贝,让我垂涎三尺,我称之为占城稻,当地称为早米。

它有四大特点,耐旱、适应性强、高产、早熟。”

按武氏发言套路,在东墙钉子上,挂上一张纸,上书“耐旱”

二字。

现场除了大老粗老于,其余人无不鄙夷,别人字越写越好,这位越写越臭。

崔义玄脸更黑,有起身抽他脑门冲动。

“诸位,不要在意细节”

,武康浑不在意,步入正题:“占城所在的位置,我称为中南半岛,那里农耕落后。

播种稻米,旱不浇水,涝不排水,不施肥,不耕耘,任其自然生长。

特定自然环境,粗放耕作方式,形成占城稻耐旱、耐涝特性。”

众人无不懵逼,还有这种耕地套路?

这时医学博士老华,抬头看向老崔,一副欲言又止。

崔义玄摆手示意,老华起身谦卑道:“武参军说的不假,听岭南的好友说,他们就是这样,岭南道最南边,也是这样。”

武康对他善意点头,继续道:“咱们的稻子,就娇气很多,既怕旱也怕涝。

特别是旱,历朝历代束手无策。

占城稻对雨水需求,远远少于我朝稻种。

可以这样说,只要不是大旱,占城稻都能挨得住。”

听到这话,众人无不色变,表情无不严肃。

地方官最怕旱灾,只要辖区大旱,政治生涯基本结束。

因为古人迷信,朝廷给你个奇葩理由,德行有亏施政无方,触怒老天爷不下雨,你都没地方说理。

别说地方官了,真遇特大旱灾,总裁都得下罪己诏。

占城稻耐旱特性,成功打动他们,武康趁热打铁,挂上“适应性强”

,继续道:“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就连人类,都有水土不服情况。

但占城稻,适应能力强,无论江南还是关内,都能茁壮成长。”

讲述完引进可能,武康挂上“高产”

,继续说:“占城稻的稻穗,比婺州稻穗,长出一寸左右,颗粒也比婺州稻饱满。

诸位同僚,不要小看区区一寸,摊到万亩田地,产量至少提高三成。”

大佬们终于瞪大眼,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有粮食就有安定,有安定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是政绩,有政绩就能升官发财。

武康很满意众人表现,挂上“早熟”

,不由得想到九娘。

古代女子早熟,十三四就嫁为人妇,十六就是老姑娘,在后世不敢想象。

他这一走神,有故意吊胃口嫌疑,顿时引起大佬不满,崔义玄直接拍桌子。

武康瞬间回神,露出歉意继续讲:“占城稻成熟周期短,从种到收不到两月,远远短于婺州稻。

诸位都知道,婺州大部分田地,都是年收一季,两季作物稀少,产量也不高。

个人认为,如果占城稻普及,婺州能收两季。”

“此言当真”

,崔义玄霍然起身,直愣愣盯着武康。

大佬们目瞪口呆,多收一季粮食,什么概念呀?

这要传到朝堂,绝对天大的功劳,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武康不敢打包票,历史记载,占城稻唐末传入广西、云南,宋初引入长江流域,造成“江南熟天下足”



可现在是初唐,相差近三百年,此时的品种,和那时的差多少,谁也不知道。

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水稻是喜温作物,热量越高,日照越充足,产量就越高。

大唐由北向南,气候逐渐变热,临邑比大唐更热,稻米成熟周期更短,年收两季不在话下,三季都有可能。

至于咱们婺州,我不敢打包票。”

崔义玄眉头微皱,缓缓坐下,众大佬都有些失落。

武康环视四周,呵呵笑道:“先不说年收两季,单前三个优点,就值得引进。

万一成功了,结果不敢想象,万一‘婺州熟,天下足’,那...”

众人先是错愕,随即莞尔微笑,这是异想天开呀。

卢怀远首先发话:“占城稻四优点,随便拎出一个,都值得尝试。

然口说无凭,不确定真伪之前,最好别上书长安。”

“卢公言之有理”

,司仓孙参军看向老崔,提出意见:“前不久刚上书,提出邮政快递系统,已然震动朝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抛出占城稻,万一名不其实,恐遭恶意中伤,请崔公三思。”

“请崔公三思”

,仿佛约定好的,整齐喊出口号。

武康不由得暗乐,都是老狐狸,当然知道过犹不及。

邮政快递系统,等明年初见成效,大佬们官升两级。

再抛出占城稻,还是官升两级,不可能一升四级。

所以,功劳慢慢放,品级慢慢升。

老崔眼睫毛都是空的,当然不拂众意,一锤定音:“空口说白话,没真凭实据,自然不能上书。

但二郎想法很好,不能就此放弃,咱们婺州引进占城稻实验,诸位拿章程出来。”

会场议论纷纷,大佬交头接耳,几分钟后司士魏参军发言:“既然要实验,必须有稻种,稻种在临邑。

虽然使团在婺州,咱们不能找他们,因为咱们只能接待,无权过问贸易国事。

这样一来,只能派得力手下,去临邑收购稻种。”

司户孙参军,先点头又摇头,斟酌片刻道:“魏公说的不错,此是唯一办法。

然而,咱们能力有限,能派多少人?

又能收多少种?

婺州几十万亩耕田,杯水车薪!”

司兵秦参军微笑道:“单靠咱们肯定不行,再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下买不来全州粮种。

就算能买来,百姓未必肯用,毕竟这是种田,是生死攸关大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说见解畅所欲言,只有老于、医学博士老华、录事老张不开口,他们就是打酱油的。

老崔驭下有方,气氛很是河蟹,没有勾心斗角情况。

觉的差不多了,崔义玄干咳两声,待众人停止讨论,又把皮球踢给武康:“此事你先提出,可有良策?”

武康正襟危坐,提出试验田概念:“我赞同大家意见,得粮种的办法,只有亲去购买。

不过不用劳师动众,买二十亩粮种即可。

我打算开试验田,请经验丰富老农,试种占城稻。

总结经验详细记录,如果试验成功,上书朝廷,同时大力推广。”

环视众人,言辞凿凿道:“试验成功后,通知各县各乡,带农夫过来参观。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