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复国梦想终破灭(1/3)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十月十五,戌时三更天。

百济任存山南麓,熊津道中军大帐,武康发布攻城令。

军令快速传递,沙吒相如和孙仁师,将兵七千余众。

在皎洁月光下,对山间任存城,发起最猛攻势。

鼓声震撼山谷,呐喊直冲云霄,辐射方圆数里。

强弓劲弩压制,空中石弹纷飞,云梯架上城头。

卫士迎着滚木,煮沸的金汁汤,流矢和石头雨,以生命为代价,发起死亡冲锋。

如此浩大场面,吸引守军注意,只为声东击西。

黑齿率敢死队,手臂缠着白布,攀爬任存山北崖。

他们小心翼翼,互相交叉掩护,悄无声息靠进,目标任存北城。

这里背靠悬崖,防御力量最弱,是最好攻击点。

突袭很快展开,黑齿身先士卒,只用了半刻钟,首个登上北墙。

控城头开城门,五百敢死队员,犹如神兵天降。

城内的精锐守军,全部前往南城,北城兵力空虚。

大概有千余人,都是老弱残兵,猝不及防之下,溃败随之而来。

敢死队大开杀戒,右臂没缠白布的,全部格杀勿论。

黑齿带着队员,趁着城中混乱,按照心中记忆,突袭任存仓库。

进展异常顺利,不费吹灰之力,格杀守库散兵,防火焚烧粮仓。

一时火光冲突,开始浑水摸鱼,到处兴风作浪。

熊津道指挥部内,全部行军将领,聚精会神看沙盘,不停的拔插军旗。

武康笔直矗立,手指弹敲大腿,凝望任存北山。

仰角超过六十,到处悬崖峭壁,荆棘灌木密布,蛇虫鼠蚁遍地,还有乌烟瘴气。

若不熟悉地形,想从此山突袭,就是痴人说梦。

黑齿和沙吒,曾盘踞任存山,称得上地头蛇,也都擅长夜战。

五百敢死队员,是精锐老兵,也熟悉地形。

估计只有他们,才能绕过丛林,飞夺任存孤城。

传令兵匆匆来报,得知城内起火,众人喜形于色。

刘仁愿握拳,咬牙切齿道:“邓艾偷渡阴平,奇兵灭亡蜀国,堪称经典战例。

黑齿偷渡北崖,如同锋利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其才不输邓公。”

这个评价很高,袁公瑜附和道:“这个黑齿常之,不仅勇武过人,胸中也有谋略。

离开任存山四年,还能牢记地形,绝对聪慧过人。

如此智勇兼备,又善于夜战,大将之才呀。”

刘仁轨感叹:“恐怕不仅如此,黑齿最擅长的,是收人心抚士卒。

昔年百济覆灭,他盘踞在任存山,不到半月时间,收拢三万余人。

不到月余时间,开始围攻泗沘,统帅力如此强,令人刮目相看。”

众人无声点头,武康怡然自得,你们总结的对。

百济刚灭亡时,军心士气全无,他能短时间内,拉起数万人马。

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治军手腕,根本不可能做到。

按照史书记载,他在降唐以后,沙场屡建奇功。

纵横吐蕃,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

李敬业叛乱,也是他平的,绝对的大将之才。

不过很可惜,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

想到这扯冷笑,既然知道历史,那就保下黑齿。

以后媚娘掌权,对于我的担保,应该会给面子。

保下黑齿常之,兴许武唐的外战,会有很大改观。

战斗持续一夜,众人彻夜未眠,精神高度紧张。

黎明时得到消息,已经攻破任存城,卫士正在巷战,预计午时左右,就能肃清抵抗。

众人狂笑欢呼,无不精神抖擞,胸中这可恶气,终于能发泄了。

兵败如山倒,叛军大量投降,城内零星抵抗,午时前被肃清。

不过非常可惜,在迟受信的府邸,只找到老弱妇孺。

经过审问得知,他已抛妻弃子,向北逃亡高句丽。

百济最后的抵抗,已被彻底消灭,百济复国运动,彻底宣告失败。

这个坚韧王朝,历时六百多年,在唐朝的打击下,终于沦为历史。

不作死就不会死,你若亲近大唐,就没灭国之祸。

接下来的日子,与刘仁轨交接,准备凯旋事宜。

宣读朝廷制书,留下万余卫士,镇守百济故地。

带方州刺史仁轨,检校熊津大都督,全权处理军政务。

宣读完诏书,两人彻夜长谈,关于百济问题,互相交流看法。

几年战火的荼毒,此刻百济故地,放眼满目疮痍。

到处断壁残垣,尸体满地遍野,犹如人间地狱。

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灭国目的,是做军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灭北方高句丽。

只有恢复秩序,才能体现价值,才能谋求利益。

武康提出意见: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梳理村落,任命官员。

疏通道路,修建桥梁,修补堤堰,修复陂塘,奖励耕桑。

赈济贫苦,优待孤老,立大唐社稷,颁正朔庙讳。

规划屯田,储蓄钱粮,训练士卒。

仁轨认真聆听,接受上述建议,提出自己见解。

会谈和谐顺利,等谈到尾声时,他拿出个布包,言辞陈恳道:“我镇海东四年,发现很多问题,特意整理造册,请将军转交朝廷。”

武康没接手,和颜悦色道:“听刘都督说,你有治世之才,所以我来问你。

昔日调动府兵,百姓纷纷应募,争先恐后从军,兵员士气高昂。

年前到百济时,发现留守卫士,疲羸多勇健少,士气也低迷,是什么原因?”

仁轨连连自谦,叹口气回话:“我与卫士闲聊,也理出些。

往日卫士出征,如果战死沙场,朝廷派人吊祭,追赠官爵勋级。

若死者有官爵,转授他的兄弟。

凡是渡辽海者,皆赐勋级一转。”

武康不禁苦笑,还是那个问题,勋赏制度崩塌。

破百济战平壤时,朝廷许以勋官,百姓纷纷从军。

等到战事结束,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冒名顶替,官员阳奉阴违,许诺并未兑现。

从显庆年间起,烈士没人过问,赐勋沦为空文。

武康屡次出征,能明显觉察到,兵员身体素质,以及精神面貌,正在逐年降低。

特别此次出征,卫士偏瘦偏老,相比上次渡海,差距太过明显。

仁轨继续道:“显庆五年之后,情况再次恶化。

州县每次征兵,身体强壮的富人,都行贿折冲府,以此逃避出征。

为了凑够兵员,穷人家的老弱,也被强征入伍。”

短暂的沉默后,仁轨继续讲述,武康听的心惊。

穷苦人也不傻,战功不得勋赏,自然不肯出征。

富人可以行贿,他们只能逃亡,为了躲避兵役,甚至自断手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