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三童村武公生祠(2/3)

不到半分钟,妇人探出脑袋,小心翼翼张望。

武康抱拳行礼,挂和煦微笑:“婺州刺史武康,录事参军事狄,司户参军事张,司法参军事骆,前来探望孙老先生。

带着朝廷赏赐,还请娘子通报,我等感激不尽。”

脑袋唰的消失,感觉很尴尬,妹子好羞涩呦。

不到半分钟,妹子再次出现,搀扶白发老叟。

老人见紫色官袍,以及脸颊刀疤,瞬间眉开眼笑。

甩开妇人的搀扶,一路小跑迎上来:“刺史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诸位快快有请。”

篱笆门打开,武康再次行礼,却被握住双手,便颜悦色道:“婺州刺史武康,携数位同僚,给老先生见礼。

去年腊月,武昭仪荣登皇后;今年正月,代王立为皇太子,耆老之上,皆有重赏。”

孙老闻言,神色庄重,面朝长安。

恭敬三鞠躬,礼数做足,嘴里振振有词:“庶民孙正茂,屡沐皇恩,受之有愧。

拜谢陛下圣恩,拜谢皇后赏赐,太子殿下万寿。”

套路走完,再拉武康手,使劲往里拽,吩咐身边妇人:“通知大郎和二郎,把礼物拿过来。

准备最好的酒,准备糕点和红枣,再去村正家,求最好的茶饼。”

妇人应诺离开,武康赶忙客套:“老先生不必麻烦,我等公务在身,不便过多打扰。

您看这样如何,等拜访完诸耆老,我们再来您这里,讨两杯水酒喝。”

脑袋摇成拨浪鼓,孙老二话不说,一个劲往屋里拽。

盛情难却无计可施,和老狄对视,跟着他进堂屋。

狄仁杰安排工作,四保镖抬两袋米,张柬之和骆宾王,每人抱匹布,搬进院子里。

房间摆设简单,些许必备家具,摆满各种萤石。

西边工作台,摆各种刻刀,无数雕刻作品。

原来这老先生,还是雕刻大师。

佛像惟妙惟肖,花瓶晶莹剔透,堪称艺术品。

分宾主落座,握着手不松,孙老情绪激动:“老夫盼您到来,整整三年啦。

总想去婺州拜访,可那两个孩子,担心我的身体,死活不让去。”

应该是客套话,武康不放心上,微笑着回话:“两位郎君做得对,此地距离婺州,至少九十里地。

您老高寿八十五,经不起长途奔波,呆在家里最好。”

老孙摇头,继续说道:“我身体很好,腰不酸腿不疼,还能下地干活。

记得三年前,俩孩子带回二十小鸡,说是刺史扶农鸡。

养成十九只,县衙收两只。

从那个时候起,盼望您能过来。

去年大丰收,每亩多收五斗,当时老夫...”

声音略哽咽,眼里有泪光:“不怕刺史笑话,去年夏收时,老夫泣不成声,很多百姓痛哭。

老夫想去州衙拜见,孩子们跪着哀求,还是没去成。

当时我在想,若见不到武刺史,不能当面道谢,死不瞑目啊。”

这话说的重,武康赶紧开导,咱这么大年纪,别学人家追星。

握住老人双手,温言软语安慰:“孙老言重了,此乃本官分内事,当不得感激。

说来很惭愧,早想来长寿村,可惜公务缠身。”

安慰没效果,转移话题:“您是大匠师,有雕刻手艺,收入应该很高,生活肯定不错。

村里都盖新房,拉起青砖院墙,为何您这个院落,还是篱笆院啊?”

孙老有了笑容,语气颇为自豪:“手艺祖传的,给珠宝行供货,每月挣六百多文。

仅仅两年功夫,给我两个孩子,盖两所砖瓦房。

明年曾孙成亲,先给他盖新房,老屋放到最后。”

众人被震撼,八十五岁高龄,年入十五贯,非常了不得。

武康刚想点赞,外面传来争吵,苍老声音在训斥:你们不是婺州兵,婺兵不会阻拦百姓,都给老夫让开,老夫要面见武刺史...

村民和保安冲突,狄仁杰赶紧离开,老孙哈哈大笑:“村里的王耆老,也是个老府兵,数次随太宗出征,脾气古怪的狠。

当初建武公生祠,田舍翁非得出钱,讨厌的狠。”

原来是老兵,必须亲自迎接,武康搀他起来。

刚出门愣住了,篱笆外站满人,八个白发老人,无数村民百姓。

狄仁杰赔笑,张柬之安慰,钱顺训斥保安。

众人见武刺史,很快安静下来,王耆老脸色潮红,两人搀着往这边走。

武康立刻迎上,毕恭毕敬行礼:“王老先生恕罪,部下不懂事儿,我会惩罚他们。”

王老连连摇头,握着他的手说:“武刺史言重,老夫打了一辈子仗,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精兵。

阻止我等进来,也是职责所在,可不能随便惩罚。”

您老好眼力,武康赔着笑,和诸耆老见礼。

孙老逐个介绍,越介绍人越多,其余耆老得知消息,也都匆匆过来。

有两个瘫痪的,被家人抬过来,情绪都很激动。

感觉有些懵逼,我自认是佞臣,为何受百姓爱戴。

王耆老从青年手中,抱起紫色雕像,举到胸前,声如洪钟:“这是送给刺史的,老夫雕琢半年,不比孙匹夫手艺差。”

紫色人物雕像,造型和生祠类似,刀疤有些扎眼。

武康恭敬接过,乐的不断道谢。

孙老不乐意,也呈上礼物:萤石雕刻的坛子,通体金黄色,坛身刻“万户坛”

三字。

被这三个字感动,当初拍老崔马屁,启动扶贫鸡计划,受益者送一粒米。

四年不断坚持,婺州万户坛,尽装万户米。

孙老的意思,用这个坛子装万户米,可以相得益彰。

致以诚挚谢意,把雕像和万户坛,交给钱顺保管。

狄仁杰三个被感动,不禁扪心自问:什么时候,也能像大佬这样,被百姓立生祠,心安理得接受礼物?

寒暄过后,狄仁杰发号施令。

所有人行动,村民和保安配合,分发诸耆老礼物。

张柬之和骆宾王,负责统计工作,请他们签字画押。

福利发放完毕,村民搬来椅子,安排众人入座。

中间两张长桌,摆各种吃食,诸如干枣、杏仁、米糕、豆饼等。

武康也不客气,招呼老狄他们,大伙儿开茶话会。

咬口米糕,竖拇指点赞:“婺州米糕,又香又甜,碾压全国稻米。”

百姓轰然叫好,王耆老抹把泪:“托武刺史的福,找到占城稻,再也不担心饿肚子。

之前许多村民,拿不到百亩地,粮食勉强吃饱。

自从武刺史上任,能领到足够田地,地里的收成够吃了,还经常吃荤腥嘞。”

百姓随声附和,赵耆老接话:“王老兄说的对,之前逢年过节,才能吃荤腥。

几个孩子孝顺,天天给我煮鸡蛋,都快吃腻了。

三童山开矿,孩子们有钱,家家盖新房。

十里八村的娘子,争着往三童村嫁,都是托武刺史的福。”

座谈会变表彰会,武康感觉羞涩,不断谦虚着:“乡亲们谬赞,武康些许寸功,比不得圣人和皇后。

引进占城稻,圣人力排众议;在婺州推广,皇后强烈建议。

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圣人和皇后,乡亲们说是不是?”

百姓无不称是,气氛达到高潮。

狄仁杰撇嘴,大佬自诩女儿奴,我看还是姐姐奴,无论啥好处,都往皇后身上加。

张柬之深以为然,骆宾王表示不屑,她一个女人家,如何能参政?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