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群魔乱舞打谷场(1/3)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三十,婺州官员旬休日,辰时一刻。

金华道都督府书房,武康打开鸡毛信,拿出满是数字的信纸。

大排书架上,取本线装书,去年下发的《唐律疏议》。

对照阿拉伯数字,找到相应的页,找到对应的列,找到特定的字,誊写在白纸上。

这是盛世驻京办,发来的密码信,经邮政快递系统,从长安发来的急信。

当初提出邮政系统,朝廷试运营三年,半年前终于辐射婺州。

四个月前派盛世密探,常驻京城红高粱酒坊。

收集大佬们的信息,吃饭拉屎事无巨细,情报网初具雏形。

誊写完所有字,阅读有趣消息:六月初七,任命侍中崔敦礼,为中书省中书令;六月初十,媚娘派心腹楚神客,秘密前往崇仁坊,慰劳勉励李义府,鼓励他再接再厉。

六月二十二,长安县令裴行俭,得知废王立武。

认为国家将有灾祸,秘密会晤无忌哥、褚遂良,共同商议对策。

御史中丞袁公瑜觉察,悄悄汇报杨伯母,裴行俭因此获罪,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他出身河东裴氏,父亲裴仁基,是隋朝礼部尚书,根红苗正的关陇门阀。

武康对他有些好感,军神苏烈的徒弟,战功彪炳的大将,还被后世称为“儒将”



不过你拎不清,李九已痛下决心,与关陇门阀开战。

李义府被无忌哥贬官,敕书被强行留中,就是最明显的信号。

他们神仙打架,你明哲保身就行,何必做马前卒?

感觉手腕温热,见湿漉漉白纸,听呀呀儿语,不禁眉开眼笑。

刚才走神了,没发现小晴母女,起身抱闹闹,乐呵呵夸赞:“咱闺女真厉害,阿耶的书法,经闹闹的润色,分分钟超越褚遂良。”

小晴噗嗤乐了,翻白眼调侃:“得了吧你,咱家绑一起,也比不上褚遂良。

赶紧换衣服,狄仁杰、长孙诠到了,大门外候着嘞。

我在家带孩子,谁陪你去长河村,玉贞还是琴娘?”

武康接毛巾,擦手腕尿渍,团起信纸,丢垃圾篓。

起身离书桌,让琴娘换衣服,沉吟片刻说:“谁都别跟着,我是去干活,不是去郊游。

这么毒的日头,在家呆着吧,省的晒成黑炭。”

鱼玉贞略感失望,小晴瞟她一眼,饶有兴趣问:“和上官家结亲,二郎是认真的吗?

他只是秘书少监,小小的从四品上,他家孙女儿不配。

还是听我的,将来有嫡子,就娶五姓女。”

那就听您的,上官婉儿不是省油灯,私生活也不检点,还是五姓女贤惠。

敷衍着点头,八字没一撇,有儿子再说。

蓦然间想起,李淳风相面批言,不会真像他说的,生不出儿子吧?

记得老家伙还说,自己晚年得子,武家不会绝后。

关键这个晚年,到底有多晚,七老八十吗?

撇撇嘴摒弃杂念,换上居家常服,戴斗笠拿镰刀。

大门外见狄仁杰,互相打招呼,骑上斗骢马,前往南城长河村。

三天前接义乌、勇康、信安、龙丘公文,夏收工作全部完成。

劣田得稻谷三斛,出大米一斛半;良田得稻谷四斛六斗,出大米两斛三斗。

平均亩产约两斛,二百一十斤白米,接近宋朝产量。

振奋人心好消息,激动的差点哭了;上官仪和狄仁杰,直接老泪纵横;占城稻引进成功,可以普天同庆。

长河村的二十亩,是钱顺的永业田。

他身为盛世掌柜,忙的脚不沾地,都是钱老丈代管。

今年比较特殊,钱顺做接盘手,续弦珠胎暗结的米氏。

钱老丈暴跳如雷,盛怒之下撒手不管,夏收也被耽搁。

武康带全体同僚,美其名曰体验生活,实则帮他解决困难。

收完这二十亩,婺州夏收工作,圆满画上句号。

到达长河村时,得到消息的村民,围在打谷场外,足有二百多号。

头次听说当官的,给老百姓干活,必须凑热闹。

村正、理正都来了,钱老丈带家眷迎接,与武康热情寒暄。

钱顺给老爹行礼,收到重重冷哼,尴尬的低头不语。

受气小媳妇钱米氏,红着眼圈低着头,一副泫然欲泣。

武康认为这不好,能理解老丈的心情,却不能多说什么,直接吩咐干活儿。

拎着镰刀进稻田,众目睽睽下,三下五除二,放到一小片。

群众纷纷叫好,这姿势太标准,不穿官服就是农夫。

官员有样学样,拎镰刀下地,明显慢很多。

里正和村正吆喝,吃瓜群众帮忙,有的收割,有的扛稻。

气氛热火朝天,钱老丈缄默不言,良久长叹一声:“送你婆娘回家,喊上大郎全家,过来收粮食。”

钱顺喜出望外,搀媳妇往家走,乐的合不拢嘴:“二娘别哭了,阿耶终于让步,还是大佬有面子。

我说你别哭,大佬曾说过,孕妇要保持好心情。”

钱米氏激动难耐,阿翁终于认可,终于熬出来了。

这段时间在家,整天以泪洗面,若非东阳夫人开导,真想再次上吊。

抹去眼角泪,小声嘀咕着:“武公和夫人都是好人,你要好好做事。”

钱顺笑而不语,小心翼翼搀扶,心里回答妻子:我这条命,早就卖给大佬。

别说刀山油锅,就是他举旗造反,我也会打头阵。

盛世安保三百人,包括平郎在内,都是大佬的死士。

打谷场里的上官仪,绯袍鹤立鸡群,显的格格不入。

突然感觉尴尬,正三品的都督,正在做田舍翁。

收割忙碌的景象,百姓的欢声笑语,赤裸裸的嘲讽。

上官仪看向书童,接手递来的镰刀,大步走进稻田,弯腰开始收割。

怪异姿势,手足无措,惹笑众人。

老脸通红,乃翁不信邪,不信比写字难。

咬牙挥镰刀,稻杆棵棵倒,累的捂老腰,真比写字难。

烈日炎炎,汗流浃背,武康很兴奋,速度越发快。

割完一趟,追上官仪,放缓速度,小声问道:“关于废王立武,先生怎么看,昭仪能上位吗?”

上官仪皱眉,斟酌许久回话:“老夫不看好她,王皇后有太尉、褚遂良等支持。

反观武昭仪,支持者寥寥无几。

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就算加上武都督,话语权还是太轻。”

武康无奈赞同,也确实不够看,能一锤定音的,只有那个人。

给媚娘的锦娘妙计,就是关于那个人,不知她看了没。

不禁轻声叹息,继续问道:“先生小声告诉我,您会支持她吗?”

长时间沉默,上官仪敷衍:“我只是秘书少监,支持与否并不重要,我也不打算掺和。

老夫窃以为,此乃圣人家事,除了长孙太尉,别人不该指手画脚。”

您的想法不错,可那些宰相们,不会有此想法。

他们应该学习崔敦礼,出身关陇门阀,官居中书令,却选择置身事外,最后得以善终。

正事聊完,挤眉弄眼:“先生是拿笔的,干不了粗活,哪凉快哪歇着吧。”

赤裸裸的嘲讽,上官仪翻白眼,反唇相讥:“武都督得举荐之前,本就是农家子,自然熟知农事。

上官家书香门第,家父是前隋北部郎中,自然不接触农事。”

武康不置可否,呵呵笑道:“本人窃以为,书香门第者,也要知农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