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任侠徐庶(4/4)
过往渔民和胶南、胶州、诸城、高密等地的群众都来进香,十分敬重。
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妈祖一样,此地人出海则是到徐庶庙叩拜。
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徐庶庙被毁,今庙基尚存。
当地很多居民仍信奉着徐庶,每当出海远行必先到徐庶庙址祭拜徐庶,按时进香,“徐庶不离帽子峰”
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
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们便成群结队的到帽子峰祭拜他。
正月爬帽子峰是胶南的一项独特习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饭后,附近的人们纷纷持灯笼,携鞭炮等,向帽子峰顶攀去,远远看去,像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极其壮观。
《胡氏世说》云:灵山东北海中有鼓子洋。
岛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
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驾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
问"小子何往?"
以实对。
叱曰:"此非世俗间物,可留伴耐冬人耳。"
又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
言已不见。
其人惊疑,遂反登筏。
大风忽起,弃其所获乃已。
后访胡峄阳,具道其事。
胡怃然曰: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
胶南帽子峰与三国徐庶
帽子峰,位于青岛胶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鱼池村,是大珠山众多的险峰奇观之一,海拔223米。
峰顶突兀险峻,隆起宽大,状似礼帽(也有的说因时常有白云萦绕,远眺象是戴着一顶帽子)故名帽子峰。
帽子峰挺拔险峻,不易攀登。
登上峰顶,顿觉腾空而立,心旷神怡。
站在峰顶,东观灵山岛,西眺琅琊台,南望大海,北仰壁立千仞、姿态万千的大珠山。
古人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乘胜攀登帽子峰,石礓高仰几千重。
悬崖步履心盛怯,窄径崎岖足不容。
东望灵山双奇秀,西偏琅琊四面峰。
北接珠山通洞府,南临黄海有渔翁。
湘子门前云霭霭,桃林村外水盈盈。”
经考证,三国徐庶曾隐居胶南,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庙。
庙宇呈正方形,四面各3.
5米,高4米,飞檐斗拱,青瓦盖顶,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
庙内正面有泥塑徐庶像,正中是香案,墙壁绘有壁画,历代香火旺盛;
庙外北侧有凉棚,相传是徐庶看书观海之处。
庙宇早已坍塌,但其庙基尚清晰可见。
凉棚处仍保留着几处立顶柱的柱洞。
徐庶隐居胶南沿海一带时,曾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渔民做了许多好事。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庙。
现在,虽然徐庶庙已坍塌,但当地人们仍对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断。
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渔民们便登峰祈祷。
每到过年,附近村庄人们带上供品,到此燃放鞭炮,怀念徐庶,祈祷岁岁平安。
咏鼓子洋白耐冬花(清·赵法宪胶州人)
皭然冰雪姿,遗世而独立。
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蚀。
烟岚伴其幽,玉石贞其德。
霜月满林皋,点缀乾坤色。
有客海上来,疑是徐元直。
云际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注:鼓子洋即灵山岛附近的一座小岛。清朝当地诗人在写景时将徐元直(即徐庶)信手写入诗中,可见徐庶隐居并活动于胶南一带的传说久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徐庶字:元直籍贯:豫州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官职: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历史年表:徐庶原名徐福,本是寒微人家的孩子。
(注:《魏略》原文“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有人将其解释成徐庶原为姓单人家的孩子,不过目前主流说法将“单家”
解释成背景单薄、出身寒微的人家,故有了如本文的解释。
)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曾于东汉中平末年(189年左右)为人报仇,脸上涂上白垩,披发逃走,被官吏抓获。
官吏问他姓名,他不回答,于是官吏将他绑到车上,击鼓行于市,认识他的人也不敢说。
后来,徐庶的同伴一起来解救他,得以逃脱。
徐庶感慨获救,从此弃刀戟,换上疏巾单衣,折节向学。
开始拜访学堂之时,诸位学生听说他以前作过贼,都不与他接近。
徐庶于是摆出卑躬的态度,常早起独自扫除,从而得以听课,通晓义理。
他与同郡的石韬交好。
东汉初平年间(190年-193年),中原地区开始战乱,徐庶和石韬一起南行,客居荆州。
到达荆州后,徐庶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
刘备屯于新野期间,徐庶去见刘备,被刘备所器重。
后经徐庶的推荐,刘备得到了诸葛亮。
208年,曹操南征,刘备于长坂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
徐庶向刘备告辞,指着自己的心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就是靠这方寸之地。
如今已失老母,方寸乱了,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于是刘备同意徐庶离开,徐庶和石韬向北投降了曹操。
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太和年间(227年-233年)后,徐庶病逝,留有碑在彭城。
历史评价:诸葛亮:①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②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