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任侠徐庶(2/4)
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
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
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
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
单姓人家“的意思。
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
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
DAN“。
古籍中常见”
单家“一词。
如《晋书。
苏峻传》:”
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
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
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所以《魏略》所谓徐庶”
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
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
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
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
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
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
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
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
——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
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
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
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
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
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
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
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
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
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
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
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徐庶
徐庶出场时,自称姓单,名福。
《三国演义》是这样介绍的。
其实徐庶只是改名,并未改姓。
《魏略》说他“本单家子”
,是出身单寒,并非高门大族之意。
解为“姓单人家之子”
,《三国演义》作者未免望文生义了。
此人少年任侠,曾替人报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闹法场,把他解救出来。
从此改变宗旨,折节读书,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