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品灵测试(四)(1/2)
“恭喜你,全对。”
高个子考官点头道。
“这位考生,你看这是一把什么刀?”
一个中年妇女考官取出一把刀,问道。
阮柏禧大笑了起来。
“这是一把苗刀。
苗刀,乃是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
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配刀,被后世命名为“苗刀之祖”
,逐鹿之战中,败给了轩辕剑。
当然,这把苗刀的年代不超一千年,为近代铸造的。”
他伸手拭摸了一下,便答道。
“不错,全对。
你再看这一把。”
她又取出一把长刀。
“这是新苗刀。
之所以叫新苗刀,区别传统旧式的苗刀。
新苗刀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在近百年,才定名为新苗刀。
它刀长五尺,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
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
新苗刀刀型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
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
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新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有高人在新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
阮柏禧认真看了一下,便答道。
“对。
你再看这把小刀如何?”
中年妇女考官左手一挥,品灵台又出现一把小刀。
“这是一把仿毒匕寒月刃。
毒匕寒月刃,乃是战国末年赵国徐夫人的名刃,据传凡被寒锋所伤,血液冻结,筋骨尽断。
后燕国皇室花重金购买,交由宫廷匠师反复淬炼之后,终于成为一把见血封喉的毒刀,其强度也得到大幅提升,足以斩断当时的秦王佩剑——干将莫邪。
一位正义修士荆轲携徐夫人匕首刺杀秦王,失败被杀。
后痞子修士刘邦入主秦国,一统天下,寒月却不知下落。
民间高人多喜欢仿造此刃,以此显耀自己铸造技术的高超。”
阮柏禧笑道。
“不错,全对。
这一把呢?”
中年妇女考官又取出一把刀。
“这是庖丁菜刀。
古代名厨庖丁所用菜刀,是用最普通的铁刃和最常见的木柄制成,然而由于庖丁技术高超,即便用之解牛也是‘游刃有余’,所以经久不坏,数十年不磨依然刃口如新。
现在,不论是宫廷还是知名灵膳酒楼的大厨师,多喜欢使用此刀,一来纪念庖丁,二是传承庖丁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
阮柏禧道。
“正确。
不错。”
中年妇女考官满意地道。
“小哥,你看这一把是什么刀?”
一个黑胡子考官左手一挥,品灵台又出现一把刀。
“这是昆吾刀,上古名刀。
至少有了万年的历史。
昆吾乃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
《山海经。
中山经》:‘伊水西二百里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做刃,切玉如割泥也。
’传言割玉须用昆吾刀。
《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
刀切玉如切泥......
剑之所出,从流州来。
’”
阮柏禧微微一笑。
“小哥,我看你不错,确实喜欢刀,不知晓不晓这把刀有什么名堂?
“ 一位胖子考官取出一把短刀,笑道。
“这是朴刀。
朴刀是介于大刀与单刀之间的一种兵器,俗称双手带;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
人们往往将其归于短兵器。
它全长,约六十厘米至一米五左右,刀刃长度为四十五至七十厘米之间同。
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
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
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 “朴刀,其实又是查拳套路中的器械套路的一种。
本套路的特点为:动作紧凑,姿势舒展,动速静定,节奏鲜明,劲力顺达。
套路中运用了劈、跺、扫、砌、绞等动作,身法灵活,变化无穷,便于所有学武之人学习。”
阮柏禧伸出一握刀柄,举起一舞,便道。
“不错,再来看这把刀。”
胖子考官又取一把刀。
“这是环首刀。
环首刀诞生于战国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刀型构造:环刀纤长挺直,部分带有内弧。”
“环首的出现,应该是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
环首刀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
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
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
现在这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
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