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五章 相忘于江湖(1/2)

现在,求败翻阅至《大宗师》篇。

“大宗师”

的“大”

,指的是“道”



“宗”

就是老子说的“为万物之宗”

的“宗”

,即是万物的主宰。

“师”

是天地万物所效法。

所以,《大宗师》是庄周对老子道学思想的阐扬光大,其主旨是讲,道乃世界万物的主宰。

由“知天之所为”

到“而比于列星”



对于真人的境界,《大宗师》作一番详细的阐述,即是: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庄周主张,修真求仙,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归根至底,是顺应天道,合于天道。

在庄周看来,天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只有真人才能认识道。

道的性质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帝;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生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并讲了道的作用。

《大宗师》篇,围绕着他的“道”

主张,逐步展开,循次而进,针对“伐性之斧”

,有的放矢。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

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

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庄周指出,“真人”

的精神境界就是“道”

的形象化。

只有“真人”

才能体察“道”

;要体察“道”

,就必须“无人”

、“无我”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是进入“道”

的境界的方法。

庄周指出了真人的实现途经:“悬解”

、“心斋”

、“坐忘”



所谓“悬解”

,是庄子认为的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即“安时而处顺”



“悬解”

只是被动的方法,要修炼成为“真人”

,还要有“心斋”

和“坐忘”



孔子告诉他:“祭祀时的斋戒和心斋是两回事,根本不同。

你要心志专一,先不用耳听而用心去体会,以后再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外物,耳的作用仅是聆听外界声响,心的作用也只是为了感应一种现象,只有气才会以它的空虚明静容纳外物。

你只要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之道便能与你相应合,心斋就是这种虚静的心灵状态。”

心斋,是对心灵的放大和扩充,直至实现与道的合一,这也是为“坐忘”

做准备。

“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

’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

你果真成了贤人啊!”

《大宗师》篇,如是记载。

“一言以蔽之,水乳交融,是修真修炼之道。

大道三千,有容乃大。”

求败不由感慨。

他记得,老子在《道德经》写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两句话,概括起来便是水能善万物而不争,可以包容一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他还记得,修真界有另一句著名的名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说白了,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修真求仙就是要豁达!

“修真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炼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有修真前辈曾这样指出过,修真者本身心境与眼界的豁达之重要性。

这句的意思是,不止是在说修真,而且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

要想精通一门武学,比如修真,就得进得来,出得去。

进得来,才有体会,出得去,才能超脱或超越。

先进入小循环,然后破而立之,进入更大的循环,武学的进步,就是从小循环,进入到更大的循环,永无尽头。

“观”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