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杀出重围(一)(1/2)
第一百八十九章 杀出重围(一) 铁道部地下室里的会议室灯光昏暗,随着头上不断有鬼子飞机的空袭,每个航弹爆炸,会议室顶上的灯都会一阵晃动,屋顶上的灰尘随之震落下来,纷纷落在围坐一圈的南京守军各部的军师长头上。
如今的战况十分紧急,奉招而来的各部主官都不知道卫戍司令部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召开紧急会议。
究竟要宣布什么重要的大事还是下达什么重要的命令,大家彼此面面相觑,空气冷寂的让人不寒而栗。
沈修文紧皱着眉头坐在会议桌的一角,此时的他已经从一开始的疑惑到现在的忧虑,因为他从后世的记忆中依稀还记得南京最后并不是霓虹军攻破的,而是在最后关头守军选择了撤退,但是撤退演变为大溃退,导致最后数万将士被俘和南京数十万平民一起被杀害。
难道今天的会议就是要宣布撤退吗?
刚才在门口沈修文遇到肖山令时,肖山令向沈修文表达了荣一师协助平民疏散的谢意,同时也不无忧虑的告诉沈修文城内还有数万平民没有来得及撤离。
一旦撤离这些平民该怎么办?
十万大军如何才能有条不紊的顺利撤退?
这些问题都摆在了解这段历史进程的沈修文的面前。
“光复。”
司令长官唐生智还没有到,坐在旁边的孙元良递了一支烟过来。
尽管八十八师防守的雨花台和中华门的压力很大,但是孙元良还是十分感激自己的这个老部下,要不是荣一师在将军山和牛首山顶着,没有象其他部队那样从外线阵地溃退。
八十八师的防守压力将更加大。
一旦让第一一四师团和第六师团兵合一处的话,恐怕雨花台和中华早就失守了。
“你说这么着急把我们全叫来,到底是什么事?
该不会真的和南京共存亡吧?”
孙元良皱着眉头低声说道。
随着沈修文的战绩和威望的提升,以及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孙元良不知不觉间早已把这名昔日手下的小营长平等看待了。
沈修文接过孙元良手中的烟,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意,看了一圈众人都是愁眉不展的表情,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恐怕是要撤退了。”
“撤退?”
孙元良顿显惊喜之色,不过马上又摇了摇头:“不可能吧?”
说着嘴朝门口努了努,低声道:“那个人不是一再向校长表态,要与南京共存亡,这个时候下令撤退,不是自食其言吗。”
沈修文没有再解释什么,忧虑的看了看门口。
这时,一阵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以及参谋长周斓从外面鱼贯而入。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唐生智走到中间自己的位置前,没有示意众人坐下,而是直接从口袋里掏出电报,清了清喉咙,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布道:“蒋委员长来电: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宣布完,唐生智将电文摆放在会议桌上,大家伸着脖子都清清楚楚地看到电文下面的署名的确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沈修文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历史并没有发生改变,撤退命令终于宣布了。
孙元良也是一脸震惊的转头看了看沈修文,甚至有些怀疑沈修文是不是已经提前从他大哥沈修德那里获得了消息。
就在大家一片震惊中,唐生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
此时参谋默默发给每个人一份撤退命令和突围计划。
大家急切地展开命令,只见上面写道: 首都卫戍司令长官作战命令——特字第一号八月十二日下午二时命令: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埠(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
又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间,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即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通信兵团除配属各部队者应随所配部队行动外,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讯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讯网应协同地方通讯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人之运动为要。
七、各部队官兵应携带四日炒米及食盐。
八、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右令 司令长官唐生智 附表为“南京卫戍军突围计划”
,其内容为: (一)七十四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七十一军、七十二军、荣誉第一师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教导总队、六十六军、一零三师、一一二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
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六十六军向休宁附近集结,一零三师、一一二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八十三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十二日晚十一时后开始,但八十三军为十三日晨六时。
(五)第二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七十八军、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七十八军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到会的将领们默默地读完命令和突围计划,无以言说的静寂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
这时,唐生智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的一样游荡在空中:“战争不是在今日结束,而是在明日继续;战争不是在南京卫戍战中结止,而是在南京以外的地区无限地延展,请大家记住今日的耻辱,为今日的仇恨报复!
另外,委座的命令是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各位都十分清楚目前的情势。
我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做出这个决定。”
唐生智后半句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唐生智不但出示了委座的命令,而且还要大家共同确认卫戍司令部的撤退命令。
用意明摆着,万一以后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扛。
晚上十一点就要撤退,根本来不及疏散剩余的数万平民,沈修文心中顿时大急,刚想开口表示异议,未曾料到此时有一个声音抢在他的前头响了起来:“我不同意现在撤退。”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发出这个声音的人上,只见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霍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道:“我的阵地还没有丢,我还有两万多将士。
虽然现在霓虹军已经绕过紫金山阵地的右翼,偷袭光复门。
但是我在紫金山后山布置的预备队还没有动,万一光复门告急,我部随时可以增援。
乌龙山炮台和城南地区现在还都在我军的掌握中,这样窝窝囊囊的撤退,我不同意。”
其实,大家的心里都矛盾,要么一开始就放弃,现在打到一半就放弃,对所有参加首都保卫战的部队来说意味着是耻辱。
桂永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是因为心高气傲掌握着华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的他不想蒙受这样的耻辱。
但是这场仗从一开始注定是打不赢的,选择撤退保存力量也没有错。
所以,徐源泉、叶肇、邓龙光,包括中央军嫡系的俞济时、宋希濂和王敬久等人都默不作声。
“我也不同意现在就撤退。
目前,南京城区的平民还未完全撤离,为了防止霓虹军撤退时屠城,即使要撤退我们也要坚守到平民完全撤离后再撤退。”
此时沈修文也站起来说道。
“是啊,唐长官,现在南京城区还有数万平民未来得及疏散。
只要再坚守一到两天,就能使得这些平民免遭日寇涂炭。”
一脸憔悴的肖山令感激地看了沈修文一眼的同时,也连忙说道。
短短十几天内要疏散城内近百万的平民,肖山令承担的压力绝不比前线的将领小。
而且作为南京市市长,他负有守土保民的职责,南京既然守不住,但无论如何倒要保证平民的安全。
在坐的这些高级将领们除了肖山令以外,包括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内没有人会把城内还有区区数万未疏散的平民放在心上,毕竟已经大部分平民都已经疏散了。
一旦撤退,巷战就不复存在,也谈不上造成平民的不必要伤亡。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会屠城吗?
他们并不相信。
他们大都理解为沈修文和桂永清一样,这两支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想要捍卫自己的荣誉而战。
但是唐生智此时却已经打定主意要撤退了,一经拿定主意,唐生智早已没有战前的雄心壮志,甚至在开会之前运输司令周鳌山已经在下关码头替他这位司令长官安排好了小火轮,随时可以撤往江北。
更况且蒋中正已经亲自下令撤退,如果再保不住这些嫡系部队,在南京拼光的话,他唐生智就难以向老蒋交待。
“委座的手令在此,部队必须按照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撤退。”
唐生智当即脸一沉说道。
本来就不太看得起这位唐司令长官的沈修文顿时也客气了,冷笑一声道:“唐长官,校长的命令刚才我们大家都听得很清楚,校长是命令如情势不能持久时。
我想请问现在真的到了形势不能持久的时候了吗?
刚才桂将军说的好,乌龙山炮台尚在我军手中,教导总队立于紫金山上巍然不动,七十四军、七十一军分别把守着水西门和光华门,我师和七十二军的城南阵地丝毫未损。
更主要的是城内还有数万平民未撤。
这难道是已经到了情势不能持久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