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刑天舞干戚(1/2)

第四十六章刑天舞干戚 “你是雷震子,你怎么长得这般模样。”

姬昌记得,他捡到的雷震子,可是白白胖胖婴儿一个,怎么才过了七年,就变成了这副鬼模样。

“孩儿误食山中仙杏,这才变成如此模样,不过也多亏了这长出来的风雷双翅,孩儿才能前来寻找父王。”

雷震子将自己吃了杏仁,结果长出风雷双翅,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展开羽翼飞行时风生雷动,且速度奇快,可一扇万里,方才能前来相救。

雷震子大发神威,击败了殷军,而后让姬昌到他背上,他背着姬昌回西岐。

姬昌心想迟则生变,就同意了,伏在雷震子背上,把二目紧闭,耳闻风声,不过一刻,已出了五关,回到西岐。

“父亲,师尊有命,让我送父亲过五关后,立刻返回山中,不得在西岐逗留!

孩儿却是需要回终南山。”

雷震子对着姬昌道。

“我儿,为何如此心狠,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见。”

姬昌突然想到了自己那个天人永隔的大儿子,眼眶禁不住通红了。

“父亲不必如此,师尊说了,我会在不久之后下山,前往西岐辅佐父亲。”

雷震子拜道。

“如此甚好”

,姬昌摸了摸眼泪,转悲为喜。

当即,雷震子振翅飞走了。

而姬昌望见西岐都城,他背井离乡七年,又加上儿子惨死,当他一见到西岐的都城后,立马禁不住老泪纵横。

西岐王宫当中,姬昌的母亲太姜日夜思念姬昌?

而她也是擅长易道的?

这日,她取金钱推演姬昌情况?

却算出姬昌已经返回了西岐?

当即大喜,忙传令百官出城接驾?

众文武与各位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欢喜?

赶紧出城去迎接姬昌。

当即?

文武百官与众位公子,各穿大红吉服,一出城池就看到姬昌。

“侯爷,您可终于回来了”



“父王?

想苦孩儿了”



当即?

姬昌与众人团聚,一瞬间君臣再见,父子团聚,个个眼眶通红,不觉泪如雨下。

进入都城?

沐浴一番,姬昌在宫内设宴?

与儿子、君臣相庆,姬昌说起自己被纣王封为‘文王’之事?

群臣纷纷相贺,西伯侯与周文王?

这地位完全是不一样?

一个是侯爷一个是王爷?

两者相差一个层次。

“参见大王!

一众大臣欣喜地对着姬昌行跪拜礼,口呼'大王'。

一时间,喜气洋洋,而后姬昌又说到,伯邑考为了救他在朝歌遭劫,说到这里痛哭流泪,而群臣也是义愤填膺。

囚禁西岐之主,害死西岐少主,此乃是西岐大辱。

姬昌说道:“孤思西岐正南欲造一台,名曰‘灵台’。

孤恐木土之工,非诸侯所作,劳伤百姓;然而造此灵台,以应灾祥之兆。”

散宜生奏道:“大王造此灵台,既为应灾祥而设,乃为西土之民,非为游观之乐,何为劳民哉。

况主公仁爱,功及昆虫草木,万姓无不衔恩。

若大王出示,万民自是乐役。

若大王不轻用民力,仍给工银一钱,任民自便,随其所欲,不去强他,这也无害于事。

况又是为西土人民应灾祥之故,民何不乐为。”

姬昌大喜:“大夫此言方合孤意。”

随出示张挂各门。

告示写道:“西伯文王示谕军民人等知悉:西岐之境,乃道德之乡,无兵戈用武之扰,民安物阜,讼减官清。

孤囚羑里羁縻,蒙恩赦宥归国。

因见迩来灾异频仍,水潦失度,及查本土,占验灾祥,竟无坛址。

昨观城西有官地一隅,欲造一台,名曰‘灵台’,以占风候,看验民灾。

又恐土木工繁,有伤尔军民力役。

特每日给工银一钱支用。

此工亦不拘日之近远,但随民便:愿做工者即上簿造名,以便查给;如不愿者,各随尔经营,并无逼强。

想宜知悉,谕众通知。”

话说西岐众军民人等一见告示,大家欢悦,齐声言曰:“大王恩德如天,莫可图报。

我等日出而嬉游,日落而归宿,坐享承平之福,是皆大王之所赐。

今大王欲造灵台,尚言给领工钱。

我等虽肝脑涂地,手胼足胝,亦所甘心。

况且为我百姓占验灾祥之设,如何反领大王工银也。”

一郡军民无不欢悦,情愿出力造台。

散宜生知民心如此,抱本进内启奏。

姬昌欣慰道:“军民既有此意举,随传旨给散银两。”

众民领讫。

姬昌对散宜生道“可选吉日,破土兴工。”

众民用心,着意搬泥运土,伐木造台。

正是: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

又道是:行见落花红满地,霎时黄菊绽东篱。

造灵台不过旬月,管工官来报工完。

文王大喜,随同文武多官排銮舆出郭,行至灵台观看,雕梁画栋,台砌巍峨,真一大观也。

只见台高二丈,势按三才。

上分八卦合阴阳,下属九宫定龙虎。

四角有四时之形,左右立乾坤之象。

前后配君臣之义,周围有风云之气。

此台上合天心应四时,下合地户属五行,中合人意风调雨顺。

文王随文武在灵台上设宴,君臣共乐。

席罢之后,文武在台下安歇。

文王台上设绣榻而寝。

时至三更,正值梦中,忽见东南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望帐中扑来。

文王急叫左右,只听台后一声响喨,火光冲霄,文王惊醒,吓了一身香汗;听台下已打三更。

文王自思:“此梦主何凶吉,待到天明,再作商议。”

第二日,周文王召集一众大臣,将所梦之事相告大臣,散宜生道此乃此乃吉兆,寓意陛下将得栋梁之臣,国之肱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