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048来嘞(2/3)

这是一家自来水厂,专门生产瓶装饮用水,只不过目前好像已经停工,厂房里只看得到流水线,看不到一个工人。

“江先生,这里的设备十分完善,只需要注入资金,就可以随时恢复生产。”

欧洲人介绍道。

饮用水,本来就不是什么高科技的活,或者说压根没有丝毫技术含量。

“这个工厂隶属于一家饮料公司旗下,以前是生产饮用水的,本来效益就不是太好,受到核废水排海的影响,更是一落千丈,所以为了减少损失,工厂直接遣散了工人,进行停工。”

江辰向青梅解释。

核废水影响之大,覆盖方方面面,东瀛的渔民与类似这个工厂的饮品企业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对此方晴当然心知肚明。

“你要收购这家水厂?”

江辰诧异,“这你都知道?”

方晴没有太多表情,“他刚才说的很清楚。”

江辰看了眼那位欧洲白人,恍然一笑,继而道:“我们自己转转,你去忙你的。”

欧洲人点头,继而离开。

这段时间,方晴见到了很多人、或者说,人种。

欧洲人,亚洲人,拉美人…什么肤色的都有。

当然。

这些人并没有和她接触,只是白哲礼经常和他们一起进出。

“核废水问题一日不解决,这家水厂最根本的弊病就得不到根除。”

江辰含笑听着。

见状,方晴索性把话说得更直白,“所以你收购注资不是生产水,是拿钱打水漂。”

“拿钱打水漂,我喜欢这个比喻。”

江辰笑意可掬,和青梅一起在水厂内慢逛,“晴格格,你说的对,但是不全对。”

“哪里不对?”

江辰很欣赏这种不懂就问的精神和态度,给了青梅一记赞赏的眼神。

“你听到了刚才索伦森的话,却忽略了他表达的一个关键点。这家水厂以及它背后的饮品公司在核废水危机爆发前,效益就不好,勉强只属于维持运行的水平,甚至还比较艰难,这就代表我们想要拿下这家公司,成本会很低廉。”

不仅要买厂。

并且要把上面的公司一起收购。

当然。

对于某人如今的实力,不说全面了解,方晴起码已经见识到冰山一角,所以没有任何的惊奇与震撼。

动辄要撼动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收购一家普普通通的小企业,不值一提。

“那也是打水漂。”

她很耿直。

江辰弧度扩大。

“晴格格,有时候考虑问题,得跳出固有的立场,你不喝东瀛生产的水,是因为你有选择。但是大部分东瀛人没有。不是家家户户都消费起进口的水。”

“但是为了尽量规避风险,东瀛人肯定会选择大牌。”

“说的很对。”

江辰不慌不忙,相反方晴的话像是正中他的下怀,“那么你可以回答我,什么是大牌吗?”

方晴忽然安静,没有立即回应。

江辰自顾自道:“和家电、机械、电子设备以及任何的科技产品都不一样。水,就是水,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所谓的大牌,难道他们的原材料就不是采自东瀛的水域?饮用水行业,大牌与普通品牌的差距,只是在于会不会讲一个好故事。比如我们不生产水,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饮用水,一瓶的利润确实微薄,可是数量增大呢?

神州就曾有饮用水大亨登上过首富宝座。

小商品,不代表不能成为大生意!

“只需要好的营销方案,在饮用水这个领域,足以在短时间内让一个普通的品牌迅速成名。”

方晴没有否认,因为某家伙说的的确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难道说你打算靠生产水赚钱?”

几句话的功夫,晴格格的看法便被扭转。

“当然不是。”

果不其然。

江老板什么人物,嘴里念叨的都是以万亿为单位的财富,怎么可能会有闲情逸致的慢慢去靠卖水赚钱。

“你觉得靠卖水的利润,能成为神州首富吗?”

方晴沉默。

江辰望着规模并不大的厂房,“卖水,需要会讲故事,金融也是一样。只不过水的故事是营销广告,而金融的故事,则是摆在超市货架醒目位置上的一排排水。”

方晴凝了凝眉,明白了什么。

“你是打算让这家饮品公司上市?”

“回答正确。”

江辰打了个响指,这次倒是没一惊一乍,他语调平稳,微笑道:“靠一瓶瓶水去赚钱,得等到猴年马月,将这家企业打包上市,去资本市场圈钱,那才是最效率的道路。”

这是做生意吗?

好像是。

又好像不是。

“刚才那个白人…”

“这家企业的收购由他负责。”

“那其他人呢?”

“其他人有其他的任务。”

方晴停了下来,“你打算收购多少家公司?”

显而易见。

这家水企,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江辰也跟着停了下来,若无其事,波澜不惊,“东瀛的上市公司大约有近四千家,我们需要让四十家企业打包上市。”

将四十家企业打包上市。

普通百姓乍一听,肯定觉得是天方夜谭。

多少老板终其一生的梦想,就是上市这两个字。

可是。

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于未知。

光环也是一样。

一些巨无霸企业,可能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上市企业能够达到上百家!

“这些企业,就是你进攻东瀛企业的通道?”

不愧是政法大学的才女,他们三建大院的骄傲,一点就透。

“这么形容不算错,也可以叫做桥梁。”

方晴没有去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国人出现,并且来自世界各地。

这个问题太肤浅。

掩人耳目。

现在东瀛肯定毫无察觉,就像丛林里的猎物,对树林上空的罗网一无所知,甚至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突然见到有金主揣着钞票从天而降,可能还在暗自狂喜。

“四十家,够吗。”

方晴“幽默”的问了句。

“这些企业都是九鼎集团精心挑选的,他们毕竟在东瀛经营了这么多年,对东瀛比较了解。名单上还有部分企业,至于够不够,只能见机行事。”

“天作之合。”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