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平民与宗室(2/3)
想那五代十国的南汉,还曾有过欲为官必先自宫的事情呢!
也没见南汉的士人抗拒。
相反,为了官爵自宫之人,如过江之鲫!
也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会对此警惕而已。
但也只是警惕罢了。
毕竟,如今的科举,依旧是以经义取士,策论定优劣。
明法也好,明经也罢,都是杂流。
无论是在前途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明法、明经进士都不如正奏名进士。
所以,也没什么人关心。
……
除了民间。
朝廷的命令和汴京新报、汴京义报上的文章,也在另一个群体中,引发了无数涟漪。
这个群体就是宗室!
广亲宅,乃是仁庙庆历年间,以前宰相王钦若的宅邸改建而来。
专为朝廷荣养太祖第四子楚王赵德芳后人所建。
故而,居住在此的宗室们,都是太祖一脉。
属于是如今大宋朝宗室中最被冷落的一支。
不止是这一支与如今的帝系,在血缘关系上非常疏远。
同时也因为,这广亲宅的宗室赵世居曾做过大逆,为如今的天家所忌惮——去年,府界胥吏弊案中,就查出过有人私藏赵逆世居所造图谶。
于是,广亲宅中的宗室们再造重击。
不止是自身磨勘,开始被宗正寺故意刁难。
宗子、宗女想要进玉牒的难度也变大了。
同时,广亲宅中的待遇,也被人为下调。
曾经新君即位后,开始给所有宗亲普发的本色禄米,现在都变成了折色。
而且,发下来的都是铜钱,而非交子。
搞得好多人每个月得专门去交子务那边排队换交子。
换一次,就得给朝廷再交一笔钱。
虽然不多,每贯只要二十五文。
可是,这积少成多依旧是一笔大数字。
当然,宗亲们也可以选择不换交子。
但铜钱太重了,而且保管也不易。
不像交子,揣着就可以走。
无论是买米还是买炭,都方便的很。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亲宅中的宗室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
上面那些辈分比较高,磨勘磨了二三十年,已经升到了遥郡乃至于横班的宗室可能日子还能继续潇洒。
他们实在不行,还可以嫁女儿!
一个县主,就是一千贯!
但下面的低级宗室,生活就很困难了。
已经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甚至全家人都挤在一个狭小的小院子里,连填饱肚子都是个奢望的宗室家庭。
赵令爵便是一个这样的宗室。
作为楚王赵德芳的五世孙,赵令爵是赵德芳次子赵惟宪的后人。
“阿兄……阿兄……”
赵令爵刚刚从宗正寺中领完本月的俸禄——不过十五贯而已。
其中六贯还是宫中小官家和太后、太皇太后因为‘久寒’而给宗室赏赐的‘雪寒钱’。
一旦天晴,这钱就没了。
所以他的实际月俸,不过是九贯罢了。
而这九贯钱,想要维持一个宗室在广亲宅内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旁的不说,单单是人情往来,就够他喝一壶的。
尤其是这个月,又有一个堂兄要娶妻了,作为堂弟,赵令爵多少得准备些贺礼。
想到这里,赵令爵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以至于听不到身后的呼唤声。
好在身后的人,一直在追着他。
终于是追了上来。
“阿兄……阿兄……怎不应俺?”
来者是赵令爵的堂弟赵令营。
“十五郎,怎么了?”赵令爵回头看向气喘吁吁的赵令营。
“阿兄不知道?”赵令营喘着粗气。
赵令爵摇摇头。
赵令营将手中的小报,塞到赵令爵手中:“俺听说阿兄家中,有着当年的朱太史的遗稿?”
朱太史就是朱吉,其与贾宪都是仁庙时期的大术算家楚衍的学生,只是这两人的名声都很小。
也就近年,因为江宁书院用贾宪的《黄帝九章算细草》教授术算,贾宪的名声才慢慢的大起来。
可朱吉依旧默默无闻。
因为他没有书稿传世。
“恩?”赵令爵不懂的问道:“确实是有这个事情!”
在大宋,宗室外戚们因为生活过于空虚。
所以,都在寻找着各自的爱好来打发时间。
有人爱画画,有人爱书法,自也有人爱术算。
赵令爵的祖父赵从衍就是一个喜欢术算天文的宗室。
他几乎将一辈子都用在术算和天文观测上。
故此,与朱吉交好。
而朝堂鼓励宗室和书法家、画家、术算家、医家等往来。
毕竟,宗室们沉迷书法画画术算医学,总比天天勾栏听曲要强。
所以,朱吉死前,将其遗稿托付给了赵从衍。
受祖父影响,赵令爵的父亲和赵令爵也都是术算爱好者。
赵令营听到赵令爵的肯定答复,顿时大喜:“还请阿兄将朱太史遗稿借俺研读几日……”
赵令爵不懂的看着赵令营:“十五郎怎忽然喜欢术算了?”
朱吉的遗稿在赵令爵家里,在他家族中不算秘密。
过去也没有人在乎过。
现在,这十五郎怎么这么关心?
赵令营嘿嘿的笑着,指着被塞到了赵令爵手里的小报:“阿兄看汴京新报就知!”
赵令爵带着狐疑,拿着手里的汴京新报到眼前一看,顿时惊讶起来。
“官家推恩宗室,增加宗室明法、明算两科解额?!”
“自愿参与今年科举之宗室,皆可到宗正寺中申明,自此更不赐名授官,则可参与翰林学院主持之考试……凡明算、明法在前二十之宗室,皆许参与本年科举……”
“若有宗室能中得明法、明算进士,皆可授明算及第/明法及第……”
“官家将特旨推恩,明算及第授户部有司、店宅务或诸司专勾司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