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37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3)

白衣艺人,持着钓竿,来到船头,童子拿着一根小小的槕走到船尾。

童子举槕,轻轻划着水面。

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彩船居然在童子的划动下,绕着水面,开始辽绕起来。

不止是岸上的百姓,便是坐在殿中的辽、夏使者们也都是瞠目结舌,继而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那在船头垂钓的白衣艺人,也开始了表演。

他不断提杆,一尾又一尾的活小鱼,被他钓起来。

但吊诡的是——他的鱼线,从未入水。

但每次提杆,都能中鱼。

而且,都是小鱼。

每次中鱼,他都会起身,将鱼钩上的小鱼取下,然后向四周展示。

是真的活鱼!

鱼儿,还在蹦跳。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耶律琚和田怀荣看的,眼都不敢眨,不断的赞叹,不断的惊呼。

没办法!

他们哪里见过这等技巧?

赵煦听着辽夏使臣们的惊呼,也是龙颜大悦:“童贯!”

“赏傀儡船上诸艺人,人交子二十贯,棉布一匹,加赏白衣艺人与童子,交子各五十贯!”

今天,他就是大宋杂耍届的榜一大哥!

随着天子赏格德音再次降下。

整个金明池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火热起来。

参与表演的杂耍艺人们,人人振奋,暗自摩拳擦掌,将自己的状态提到最高,以便赢得天子赏,甚至争下一个天子赐名的恩典。

是的!

对他们这些,杂耍艺人而言,赢得恩赏,固然重要。

但博得龙颜大悦,赐下一个可以传诸子孙的‘名字’,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因为有名字,就等于可以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给赵官家表演。

如那张艺多、浑身眼、宋寿香、尹士安等,多则传承百年,少则十余年,皆子孙相替,世代相袭,在这京中享誉内外,是富贵人家嫁娶丧葬,必不可缺的受邀艺人。

他们无论生活水平还是家訾,都不输京中一般豪富。

他们就是杂耍届的李师师、徐婆昔。

而李师师、徐婆昔们是属于瓦子的财产,但天子所赐的艺名,却是可以自己子孙传袭的。

于是,接下来的表演,越发精彩。

看的人是目不暇接,连连惊呼,心旷神怡。

便是赵煦,也看的津津有味。

即使,他在现代已经看过了很多大宋这个时代没有的杂耍艺术。

可,大宋的杂耍艺人,却有着哪怕现代艺人,也没有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技术。

一艘又一艘的彩船、画船,相继驶出。

表演着,一场又一场,叫人惊呼、赞叹甚至是拍案叫绝的戏法。

有人在画船之间,踩着竹竿,跳到一个秋千上,然后荡到对面的画船上,稳稳的落地——关键,他还依旧踩着竹竿!

亦有人在船上提着蹴鞠,彼此传接踢颠,如在平地。

若单论传接技术和颠球技术,现代国足怕是连他们的脚趾头都比不上。

最精彩的,莫过于开封府左右巡检院派出来的表演艺人。

他们在船上,架起秋千,然后,一个又一个艺人,排着队跳上秋千。

当秋千荡到最高点的时候,艺人从秋千上跃出,在半空中翻着筋斗,以近乎近现代跳水运动员的入水姿态,落入水中。

最绝的是,所有艺人,都是一个入水,另一个已经坐上了秋千,彼此衔接,没有任何阻滞。

整个表演过程,无比丝滑!

而且,在表演的时候,船还在匀速的向前行驶!

真真无愧天下第一的名头!

赵煦更是忍不住的鼓掌称赞:“开封府水秋千之名,朕早有耳闻,今日见着,果真神奇!”

“赏!”

“人赐交子百贯、棉布十匹!”

于是,金明池中的表演,更加的精彩。

当来到最后的合演的时候,先前出场的所有彩船、画船,皆集中来到金明池内的宽阔水域。

然后,次第展开。

一时百船戏乐,各鸣锣鼓,乐旗招展,各展所长。

诸般艺人,绝技迭出,精彩纷呈。

引得岸上百姓,惊呼不绝,水心殿中,更是赞誉连连。

但,赵煦知道,这还只是开场。

仅仅只是民间或者半官方的艺人的表演而已。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来自大宋官方,有着编制,父子祖孙皆以此谋生的专业职业队的表演!

果不其然。

随着鼓响,二十艘龙舟,从北侧驶出。

每艘龙舟上,皆有着数十名穿着绯衣的军士。

其上各设锣鼓旗帜,船头皆立一军校,舞动军旗,招引指挥。

随着他们的出场,元祐三年的争标正式开始!

“大家,此虎翼军也!”童贯的声音,在身侧传来。

赵煦嗯了一声,坐直了身子,开始欣赏,来自这中古时代的职业表演。

不得不说,这大宋在京禁军,除了打仗不行外,其他行业,真可谓是行行皆精!

眼前金明池上的虎翼军船队,就充分的向他证明了这一点。

就见着龙舟上的军士们敲着锣鼓,划着船桨,奋力向前。

在他们身后,十余艘虎头船,踏浪前行。

船头上皆立一锦衣人,船上的水手,皆穿青短衣,戴着长顶头巾,划桨的动作,整齐如一,甚至是踩着鼓点在划桨。

于是,速度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龙舟。

于是,在这金明池上,龙舟与虎头船,齐头并进,绯衣军士与青衣艺人,彼此相交,次第相替,队形整齐,错落有致。

于是,在观众眼中,虎头船与龙舟,就如同两队舞女,在演绎着同一首舞蹈一般。

相映相辉,整齐有序,散落分明。

赵煦见着,也是一边抚掌称赞,一边在心中苦笑:“若尔辈将钻研这些杂技、戏法的心思,放到锻炼武艺、操练军阵上……何至一触即溃,一哄而散……”

只是……

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在京禁军,并非是忽然就糜烂成靖康时的样子的。

他低下头去:“也对!”

“冰冻三尺,非是一日之寒!”

“确实是,朕的祖宗们先对不住尔辈,才有的后来尔辈的摆烂!”

当年元昊叛宋,大宋禁军出征。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禁军三连败。

汴京城家家缟素,禁军户户服孝。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