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捷报(2/3)
刀子没落到自家身上,许多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丞相,靖忠的话虽然不中听,但现实确实是如此。
北虏野心勃勃,我们真要是送上门去同他们合作,也会被吃的渣都不剩。”
施靖林语气沉重的附和道。
哪怕真和北虏合作,现在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两军决战的关键时刻,稳固队伍内部人心,才是第一位的。
乱世之中,奉行的是弱肉强食。
两大势力想要合作,首先要双方实力处于同一梯队。
现在的辽东军,恰好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想要和北虏合作,自身实力太虚。
投奔人家当小弟,他们的实力又太强。
“嗯!”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就先击败勤王大军,再考虑下一步计划。”
施靖风故作淡定的说道。
不过这种淡定,并没有让众人安心。
人的名,树的影。
“李牧”两个字,带来的杀伤力太大。
随着时间的发酵,天下第一名将早就深入人心。
只要是在大虞朝混,就没有不知道。
遇到这样的敌人,搁谁身上都会没底。
扫视了一眼众人的表情,施靖风也是暗自叫苦。
早知道大虞朝崩溃的这么快,当初在战场上就该表现一下。
如果有几场大胜傍身,就算达不到李牧的层次,也能够混一个名将头衔。
在乱世之中,这个头衔比什么出身都好用。
勤王大军营地。
看着汇总起来的战报,李牧都感觉有几分不真实。
阻击战,固然是苦差事。
这通常干这种活儿的都是军中精锐,安排一群炮灰过来打阻击,不是纯粹送人头么!
哪怕辽东军需要用兵的地方多,也不能这样糊弄,最起码炮灰中总得夹杂一支精锐。
遗憾的是除了那支滑不留手的骑兵外,整场战役下来,没有遇到任何有份量的敌人。
打完歼敌数万的大战,前军损失不足千人。
可以说从头到尾,敌军都没有掀起像样的阻击。
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新战术上的运用上,辽东军在积极摸索。
尽管只学到了半桶水,但这种学习能力,还是超过了当代许多部队。
如果多和勤王大军打上几仗,活下来的敌军将领,就差不多能出师了。
在实战中学习经验,比任何兵法都靠谱。
“把斩获的首级腌制起来,装船送到南京城,让文武百官们都看看。
顺便给朝廷起草一份捷报文书,让朝廷尽快发放赏银。
官爵上的奖赏,等到大战结束后,统一进行结算。”
李牧当即对军中文书吩咐道。
立威的方式有很多种,直接傻乎乎的在朝堂上大开杀戒,无疑是下下之选。
弄死皇帝立威,更是最愚蠢的选择。
看似见效快,实则隐患重重。
相比之下,还是无形中的立威,更具备杀伤力。
辽东叛军扩编部队之后,战斗力大肆下降,前线的官兵都知道,但朝中百官不清楚。
在许多人心目中,辽东军依旧是天下最强军镇。
得出这个错误结论,里面也有李牧的一份功劳。
当年围剿白莲教叛乱期间,勋贵系就曾大肆扩军。
虽然没有辽东军半年兵力增加十五倍夸张,但一年队伍扩张好几倍,那也是常态。
扩军之后,因为是先挑菜鸟练手,再逐步上难度的。
全程打下来,少有败绩。
在许多官员眼中,扩军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
见到辽东军总兵力突破六十万,很多人都被吓懵了。
如果不是李牧拦着,为了自身的安全感,南方朝廷能够扩军百万。
真要是那么干,数量是上去了,战斗力反而大不如前。
一方面是军官不够用、部队训练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没人能把百万大军运用自如。
包括李牧自己,让他调度百万大军作战,一样头皮发麻。
除非通讯技术提高,不然光将令传达,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史书上记载的率领百万大军,通通都是吹牛逼。
纵使麾下有那么多兵,古代封建王朝的生产力,也支撑不起这种规模的大战。
“遵命!”
“侯爷,从搜集到的情报来看,叛军似乎有意对黄河动手。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必须赶在雨季来临前,先一步结束这场会战。
末将建议,驱赶叛军余孽充当先锋,瓦解敌人的军心士气,挟大胜之威一举荡平辽东叛军。”
孔玉堂意气风发的进言道。
战场上的高歌猛进,给了他充足的信心。
随着辽东骑兵的败退,内心深处对敌人的最后一丝忌惮,也随之烟消云散。
“倘若叛军立即掘开黄河,对我们的冲击有多大,有没有做过预案?”
李牧开口询问道。
尽管知道黄河处于枯水期,水流量不会太大,可那终归是黄河。
光听到名字,有经验的将领,都会提高警惕。
“侯爷放心,末将专门派人搜集过黄河的情报,以现在的水位下游排水体系完全能够胜任。
敌军最多借助大水,迟滞我们的行军速度。
我们内部评估,黄河水最多两三天就会退去,改变不了大战结局。
叛军对黄河动手,也是在上游修堤坝,准备蓄水进攻徐州。”
孔玉堂一脸淡定回答道。
速战速决,对前军最有利。
作为大军的先头部队,倘若能够赶在其他部队参战前,就把辽东叛军重创,那就赚大发了。
不光能升官,往后在同僚中,也能尽情的吹牛。
未来史书上,提起历代名将,也能加上他的名字。
“想继续打前锋可以,但务必小心敌军骑兵。
徐州地区虽然属于南直隶,但和水网密布的两淮地区有本质区别。
再往北就进入到了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的地形,最适合骑兵发挥。
可以说从现在开始,后续遇到的敌军骑兵,才是他们的完整状态。